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张培高  冯雪 《中国哲学史》2021,(3):42-48,72
孔子评价高柴、曾参、子张和子路的特点时分别用了四个字(愚、鲁、辟、喭)指出了四人的缺点.这实际上与"性命"关系不大,但胡瑗却从中"体贴"出了"性命"之理.胡瑗释《论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时说:"古之取人以德,不取有其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经过研究发现,胡瑗"今之人两失之"之语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  相似文献   
82.
王思豪 《学海》2024,(1):189-201
圣域从祀,是古代儒生的精神追求与学术信仰。“桐城派”初祖方苞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行身祈向,志在接续道统与文统;积极将治统与道统形象归之于清代帝王,关注当朝圣庙祭祀典礼,上疏奏请家庙增祀、五贤升祀和汤斌从祀。方苞是孔庙从祀的坚定信仰者,殁后,刘大櫆、昭梿、陆继辂、曾国藩与曾国荃都有意奏请朝廷将其从祀孔庙。方苞堪称传道尤勤、卫道有功、明道为文、体道力行,接续道统却未能获得孔庙从祀身份的一代大儒。  相似文献   
83.
前言2005年3月22日,笔者在日本上智大学比较文化学系举办的有关世界华人基督徒的学术研讨会上巧遇山冈三治神父《Sanjiyamaoka,SJ)。身为上智大学神学院教务长的山冈神父次日发表了“日本华人天主教”论文。与山冈神父接触、聊过后,我知道他的故事一定有吸引力。随即,笔者采访了这位4月1日即将上任的上智大学副校长。  相似文献   
84.
余植 《中国道教》2009,(2):14-17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属今江苏省)人,是两晋之交著名的道教学者、神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出生江南士宦豪族.他学识渊博,儒道兼治,为两晋少见的"博闻深洽"[1]①之士,一生著述甚多,现存的主要有<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和<肘后备急方>等.  相似文献   
85.
本文对曾国藩治<易>活动进行系统考察,属于曾国藩易学思想研究的奠基工作.首先扩大了文献材料的选择范围,将这些材料分类处理、概括,按曾国藩生平活动的时间顺序编制成"曾国藩治<易>活动年表".在此基础上,以曾国藩七次大规模或系统的读易活动为主线,系联曾氏相关学术活动或事件,将曾国藩治<易>活动归纳为五大阶段,并归纳概括出这五大阶段曾国藩治易的特点.通过对曾国藩治易活动的系统考察,认为易象问题是曾国藩易学思想的特质,它不同于一般易学的象数问题,而是曾国藩一生追求义理、文境、道义之间相融相生的栖息地.这是今后曾国藩易学思想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6.
戴黍 《现代哲学》2007,(2):86-91
《淮南子》以论“治”为全书主旨,而其论治又从“道”、“人”、“史”三个维度展开:其一,道为《淮南子》论治的基础,道有能治之功;其二,人为《淮南子》论治的中心,人有可治之性;其三,史为《淮南子》论治的起点,史有证治之用。其书对“道”、“人”、“史”概念的理解与使用,既体现了先秦思想资源的深切影响,也表明了汉初学术务实致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87.
康乾时期,清廷一方面利用程朱理学的道统论为其合法性作论证,凸显程朱理学"正人心"思想;另一方面又打击道统论中所蕴涵的与治统相对抗的精神,难以容忍程朱理学的"正君心"思想。在对待程朱理学的问题上,清廷始终在道统与治统之间处于矛盾心态。为了消除程朱理学的"弊端",清廷又开始提倡汉学。所有这些策略最终加速了理学走向僵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88.
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践 《宗教学研究》2007,1(2):132-144
在政教关系研究领域中,笼统地使用政治、宗教的概念,用“政教分离”或“政教合一”两种模式解释世界上一切政教关系现象,结果造成很多的误解。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对政教关系进行分层次的类型化研究。本文将政治体系分成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三个层次,并将宗教作用于政治的不同层次而形成的政教关系分成政教一体、政教依赖、政教主从和政教分立四种类型。进而对每一种类型的政教关系的互动方式进行分析,对古今中外政教关系的特征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各种宗教在不同政治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风险社会中如何提升公众的政治信任成为焦点。以政治信任形成的终生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相整合,探讨影响政治信任形成的因素,以及政治信任对政治合作的影响。对291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层次回归结果发现:政治信任在政治透明度感知、宽容度感知和政治合作之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在负面认知固化程度和政治合作之间发挥负向中介作用;政治氛围感知在政治信任和政治合作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最后,对该结果形成的原因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0.
刘海天 《现代哲学》2022,(3):147-154
《群书治要》是一部系统总结唐前历史文化、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匡政巨著。魏徵既是《群书治要》的核心编撰者,亦是“贞观之治”的首功之臣。魏徵位居宰辅,其政论涵盖治国理政各个领域且多为唐太宗采纳,其政论与《群书治要》的相关度甚高,可见《群书治要》的历史作用。《群书治要》对“贞观之治”的影响主要关乎治体的引领,体现在以经典人文理念实现高屋建瓴的指导,以数千年历史兴衰作为鉴戒垂范,以统一与多元兼容的政治格局和权变思维推进大一统盛世出现。《群书治要》既是贞观君臣施政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今人深入理解“贞观之治”成因的重要文献依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