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古代帝王们意识到道德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以仁义、明智、勤俭为其主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但是,在"权位"的阴影下,他们对于道德往往敬重却又厌恶,履行又想拒绝,希望他人尊奉,自己却要逃避质;持工具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2.
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自比“释主”。康熙六十一年(1722)继位,成为满洲入关定鼎中原后的第三代君主,在位十三年,于五十八岁(1735)去世,年号雍正,庙号世宗。雍正在“康乾盛世”中既是一位承前启后者,也是一位出色的改革家,是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乾盛世”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性作用的封建帝王,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禅师皇帝,奠定和巩固了满洲统治中国的基础,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禁刍牧樵采是唐代统治者给予某些地处野外的圣地的礼制优待。此制度肇始于太宗时期对先贤陵墓的礼遇,故与唐代的"先代帝王"(陵)等国家祭祀产生长期联系;在高宗到玄宗时期,获得此礼遇的对象不断扩大。尤其是"灵山仙迹""升仙之处"的加入,使原本仅属官方仪典的制度产生对宗教区域特权的实际划分功能。唐后期拥有"圣地"的道教团体,即希望利用此国家规定的礼遇,获得对本地域的专属特权,其中以茅山的案例最为典型。此礼制优待的变迁过程及在国家和道教界层面的不同关切,揭示出唐代礼制规定在现实实施中的复杂层次和复合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