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12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相似文献   
72.
作为市民社会的典型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有两重意境,一般唯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这使它成为显性的概念拜物教与隐性的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耦合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不能只在一重意境中进行,必须同时反对一般唯心主义与物化意识,既要反对概念拜物教,又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是全面、深刻、总体性的超越.既要超越哲学,又要超越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质在于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73.
近代世界不断兴起的经济活动充斥着原有的社会政治秩序。古希腊统一的城邦生活和伦理精神为黑格尔提供了一种拯救近代世界个体性原则盛行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希腊悲剧的“和解”隐喻中变得明朗起来。黑格尔援引俄瑞斯忒斯悲剧,试图在古代城邦伦理精神与近代政治经济学体系之间达成和解。这一和解方案体现为,在重构伦理总体优越性的前提之下,承认近代经济活动自发形成的“市民等级”的独立性和合法性,并使之接受伦理国家的监管控制。这是黑格尔最早通过引入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起源的理论探索,也是黑格尔首次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做出划界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74.
本文通过解读马克思对鲍威尔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批判,探讨马克思思考犹太人问题的两个维度,即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和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并通过剖析马克思与鲍威尔以及整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别,进而清理马克思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内在批判关系.  相似文献   
75.
当代中国,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主题和长期任务,这既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进行探索的问题,但鲜有系统专精的研究专著.张博颖研究员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则是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部力作,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理论刨新,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将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6.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公民权利的异化、政府权力的异化以及公民权利救济渠道的不通畅.根据宪政理论分析,关键就在于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存在冲突.市民社会是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沟通的渠道,能够平衡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这与宪政理论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宪政体制下建立市民社会对于从根源上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7.
姚远 《学海》2014,(6):193-197
日本市民运动兴起于战后55年体制下保守-革新势力的尖锐对峙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翼思潮风起云涌,反战和平运动、学生运动、住民运动等市民运动在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公害防治、保障社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环境的变化,市民运动也发生转型,在整体上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环境保护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NPO活动和社区营造运动成为改善公共治理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78.
杨乔喻 《学海》2012,(3):151-154
赫斯与马克思所运用的"交往(Verkehr)"并不是一个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在德文中,Verkehr是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常用名词,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从生理上的交合、物质层面上的交换到语言和精神上的交流,其间包括了人与人  相似文献   
79.
"促进民主"与"市民社会"是"颜色革命"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历史却证明民主化在后—"颜色革命"国家只不过是一个谎言,而市民社会则是成就这一谎言的工具。"促进民主"与"市民社会"是西方自由—民主理念输入到后—苏联地区的通道,但是这一地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自由—民主的西方体制,而是需要一种法团主义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80.
《学海》2019,(4)
在德语语境中,"Dasein"概念在最初发展中就获得了现实性和具体性的规定。随后黑格尔以思辨辩证法的逻辑赋予了"Dasein"以变易性、有限性和否定性,并在对市民社会的思考中赋予了"Dasein"以特定经济关系的现实内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颠倒了黑格尔对"Dasein"的既有设定,重新赋予它以肯定性、现实性和基础性的意蕴。但由于此时马克思没有真正把握黑格尔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而主要是在国家法的语境中把市民社会之定在理解为政治定在,因而他将这里首次出场的"社会定在(social Dasein)"概念主要把握为政治伦理关系,并在具体思考中孕育出新的理论生长点。但在中英文的转译中,"Dasein"和"social Dasein"的特定内涵通常被遮蔽了,因而亟待重新发现与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