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天风》2012,(6):69
银行信息(请注明"助学项目"及您的联系方式)名:中国基督教协会行:工商银行上海南京东路支行号:1001-2359-0901-4454-839(社会服务捐款账号)联系方式:021-63215930传真:021-63294590cccss2010@hotmail.com上海市黄浦区九江路219号,邮编:200002http://ss.ccctspm.org  相似文献   
132.
中国哲学“体用”观念的树立,起始于六世纪初的南朝佛教撰述。梁武帝、沈绩与宝亮等佛教思想家在形神论语境中缔造了这一哲学范畴。而在北朝佛教地论学派的撰述中,体用观念整体上带有明显的修道论色彩。梁武帝与沈绩以“体”为中心,以“用”为附庸,体用之间无所谓平等。但是,在地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法上所撰《十地论义疏》中,体用与本末一样,指向不同的修道位次,体用平等关系由此浮现。法上更在缘起论语境中开出体用说的存在论意义。南北朝佛教体用观念的树立,为体用成为中国哲学的关键性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3.
作为哲学史基本问题的真理问题,也是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毕生思索的一个主导问题.他们分别尝试将真理原始现象或真理之基础最终思为疏敞地和世界图景,其间虽有极大差异,但确有着十分有趣的比对-游戏空间.本文试图在分别扼要展示它们之后,凭依六个作为-方向循次让它们自行比对-游戏.  相似文献   
134.
道可道     
荷尔德林曾经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我当初并没读懂它。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远远多于快乐和幸福,奢谈什么“诗意地栖居”?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是写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吴为山先生有一件作品,名为《春风》,吴为山这样解释作品创意的源头:当时我生病在家,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小裙子飘起来,小脚丫翘起来,可爱至极……这便是生活的诗意了。  相似文献   
135.
在非洲肯尼亚的中部丘陵地带,原本植被茂密,但随着当地大象数量的增加,有些地方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为大象喜欢食用树叶和树皮,象群所过之处,仿佛给植物做了一次失败的外科手术。一片狼藉之中,遭受灭顶之灾的植物几乎很难再有复苏的机会。当地人为此非常苦恼,因为大象被列为保护动物,不能用枪械驱赶它;而大象力量巨大,如果手中没有枪械,居民们根本拿它们毫无办法。眼看着大象对植被肆意摧残,大家一筹莫展、长吁短叹。  相似文献   
136.
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意在说明何为正确、何为错误行为的理论,那我们就无法赞成当代哲学界近年来普遍认同的伦理学理论的"三分"格局,即"效果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的三分主张。事实上,伦理学理论是"效果论"和"义务论"的二分。"德性论"只是义务论的一种形式,即与"以原则为基础的义务论"相对的"不以原则为基础的义务论"。而如果我们把伦理学理解为说明德性的道德价值的理论,把焦点集中在德性的价值问题,而不是关注正确行为的概念,那么,德性伦理学作为一种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的某种人的理论便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37.
《道藏》《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载: “四夷云:某东西南北四方荒外,或某州郡县山川界内夷狄羌戌姓名,今居某处,改姓某,易名某,年岁月日时生。叩搏奉辞:先因丑恶生出边荒,不识礼法,不知义方,亹秽之中,善根未绝。某年月日时为(某事)随某事得真乞国,闻见道科,弥增喜跃。含炁愿活,凭来中生,依法赍信,奉辞以闻。伏愿明师特垂矜副,谨辞。”这段道经“四夷云”以下是申请入道之“四夷”的“身分简介”,“叩搏奉辞”以下则是“四夷”申请入道者的“誓词”。关于这段科仪的内容,我们这里不具体讨论。魏晋南北朝道经中的这段科仪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早期道教并不单纯是汉民族的宗教。  相似文献   
138.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祇"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女填"应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地真"和"女真"得名与"真人"有关。真人本指修真得道的人,引申表示圣人、至人或帝王。"地真"和"女真"这种称法是"真"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泛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对于判别文献的性质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9.
三边教地的问题历时久远,从清末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之后,从失地到收地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教会通过租地、买地和抵押地在三边占有了大量土地,这其中最大的是通过"庚子事变"而从蒙古王公手中得到的抵押地。这些抵押地在期满后,教会仍然不肯将土地归还给中国,1935年教会虽然被迫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归还土地的条约,但却始终未能履行。直到抗战胜利之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三边人民的要求和支持下,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成功收回了被教会侵占达46年之久的教地。  相似文献   
140.
傈僳族基督教是研究傈僳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更多的英文、缅文与傈僳文相关记载与研究的发现,为对多国傈僳基督教在地化生存调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整合多种文字资料,并结合笔者多年田野调查,对傈僳族人口最多、信众人数最多的中、缅两国傈僳基督教与其对所在国政治、社会与文化从区隔、排斥到认同、交融的在地化过程的系统梳理,透视其在地化的背景、过程、表现与影响等方面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多重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