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148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要回应后现代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空间缺场"的质疑,需立足"社会-历史"双重向度,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实践是自在自然空间与人化自然空间的津梁,刻画出空间的社会意义,以实践为内核的社会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形式、人"类本质"的表现、社会关系的载体,完成了对自然空间之谜的祛魅。实践的时间性也折射出空间的历史演变,以资本主义社会为截面的历史空间是社会空间的现实形式,具体表现为生存空间的异化、城乡空间的分离、全球空间的剥夺,展现了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叙事和空间图绘。基于空间的"社会-历史"双重向度,建构一种回应空间特殊品格的空间政治,即以劳动者身体空间为革命力量、自由人空间联合为革命路径来保卫空间正义的革命理想。社会空间的建构、历史空间的批判、空间政治的革命,型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172.
实现人的欲求是社会实践的内在动机,满足生活需要是文明制度的根本目的。怎样将欲求转换成财富,进而以财富厚养民生,这是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对传统儒学“理欲之辨”的现代阐释,旨在通过正本清源的逻辑批判,将抽象的天理还原为具体的生理、心理、伦理和管理,并探索一条化情为理、转欲成力的价值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173.
文化现代化的困境与地方性知识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连 《学海》2004,(3):79-84
现代化的全球性进程 ,生发了不同地区和国家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冲突 ,构成了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与现实困境。面对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后现代思潮之间的矛盾以及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之间的冲突 ,以地方性知识的实践为条件 ,寻找文化现代化实现的途径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因为地方性知识的分类、过滤和选择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基础 ,而它在实践中的兼容与变异则是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动力 ,其平等眼光与内部眼光更是对普适性现代化观念和进程的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174.
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和第七卷中论述的实践推理形式排除在审思之外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跟第三卷的所谓"手段-目的"样式一样,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和第七卷中所谓"规则-案例"样式同样在讨论审思的形式。第六、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理性的审思称为关于实践行动的推理,但是它完全不同于理论三段论,称之为实践三段论有误导之嫌。区别于理论推理,实践推理的大前提都跟人的善好、规范性的"应当"、欲望有关。而人的善好和幸福这个领域并不是理论思考的范围。实践理性所关涉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对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出现欲望和大前提冲突、大前提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一个真正有实践智慧的人,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努斯觉察到具体的道德特征,从而把握到适用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175.
葛兰西批判布哈林的《社会学通俗教材》,反对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独立的、封闭的范畴体系,反对他把唯物辩证法贬低为形式逻辑。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伟大成果恰恰是哲学的具体历史化、哲学和历史的同一。葛兰西在狱中难能可贵地、独立地得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结论。葛兰西认为,要证明客观实在,需要求助于历史和人,从而客观的意味着"人类地客观的"、"普遍地主观的"。  相似文献   
176.
在这一部分,伽达默尔讨论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实践智慧概念对解释学的特殊贡献。伽达默尔以此为基础,逐步展开哲学解释学的核心内容,如解释学的应用、解释学循环、成见以及如何对待传统等。他强调,解释学的理解应忠实于其开始和结束于此的事情本身,理解即处理处于他者地位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7.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以来,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思想上对于“化什么”“怎么化”“谁来化”等问题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在实践上还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内生动力不足、运动式一刀切等现象。本文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提出作了细致梳理,对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阐述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新时代“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践行主体,探析了“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始终要坚持的根本方向,是我们宗教工作中需要不断推进的永恒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进程,更好地引导我国宗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8.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组织的长治久安迫切需要员工持续反馈有关市场和业务一线的关键信息和有效方案,员工建言献策的持续性愈发重要。既有文献大多关注如何激发员工建言,却对如何激发员工持续建言的认识不足。本研究基于“现象驱动”,先对本土业界卓有成效的建言实践进行总结,探究“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的概念内涵及内容结构;再以行动者视角下员工后续建言行为的“初始诱发”和“后续反思”两阶段模型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在两个不同阶段的差异化调节作用;最后运用案例研究法,揭示建言导向人力资源实践促进员工持续建言的多阶段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论有望增进对员工持续建言前因机制的理解,并为本土企业建言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9.
制度与实践: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报告以沈阳和长春两市的经验研究为基础,从制度与实践关系的角度探讨失业社会保障问题。本报告认为,在试点工作中,两市失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制度实施上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失业者社会保障需求的复杂性、异质性、动态性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下列政策建议:实施“面向下一代”的发展战略,将就业机会更多地提供给青年一代,对4050人员主要用相关社会保障措施来保证其基本需求的满足;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做出特殊安排,实行低缴费、低保障的社会保障模式;依据不同目标人群有差异的需求,突出专项社会救助和养老保障。从制度和目标人群行为两个层面上入手,扩大失业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制度排斥的问题;加强制度与目标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深入听取保障对象的意见,了解其具体需求,使制度与目标人群的需求更为贴近。  相似文献   
180.
顾玉平 《学海》2005,42(6):165-168
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洋溢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人道思想的哲学基石,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人道思想的价值目标。马克思的人道思想超越了历史上一切人道主义学说,为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以人道价值推导经济逻辑,完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