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活动的舞台。环境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美化,使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身心得到陶养,时时焕发活力。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2.
王伟宇  刘鸽 《社会心理科学》2003,18(4):58-60,127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军心理服务机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军心理服务机构建设提出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3.
本文旨在使美学的领域有所改变。从传统美学的观点看,我们研究的主题显得有些边缘化。但我们依据的原则是,美学若想面向当代生活条件并与之协调起来,它便应当脱离惯有的方向。无论哪种美学概念——品味、美感、感官体验、美术、文学、戏剧、音乐——它们都始终与城市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所关注的只是城市设计美学在一般美学中的地位。我们要表明的是,城市设计是美学的基础,其“终极目的”在于改善日常生活。本文论据的基点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4.
环境心理研究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对外部环境的心理感受包括拥挤感、密度感、个人空间及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需求;而对居住空间的心理感受包括归宿感、归属感、私密性要求、色彩要求等。因此,在设计中要根据环境对人的影响全面考虑设计方案,从而创造出布局合理、优美宜人、富于情趣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5.
在疼痛领域,基础研究传统上主要关注疼痛的感觉维度和诱发痛的机制,对疼痛的情绪维度和临床上更常见的自发痛研究较少,这造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脱节.条件位置范式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条件位置范式是研究药物奖赏和成瘾的经典范式.近10年来,它开始被应用到疼痛研究领域.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应用条件位置厌恶范式研究疼痛情绪、应用条件位置偏爱范式探索自发痛机制以及进行镇痛药物筛选.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提出了未来条件位置范式在疼痛领域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96.
袁澍 《中国宗教》2013,(8):40-40
1979年我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的时候,丁老师是系领导,教逻辑课。1982年丁老师与我父亲的那次谈话,决定了我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和人生道路。后来,我放弃了回到江苏父母身边的优越条件,为民族、宗教工作定居山东已30年。  相似文献   
197.
王跃平 《学海》2014,(6):167-172
本文在考察规约隐涵、一般性会话隐涵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句的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再处理设想,即缩小"隐涵"范畴,扩展"语义预设"范畴。具体言之:解散隐涵集合体,只保留特殊会话隐涵,即"隐涵"等于"特殊会话隐涵";取消"规约隐涵"概念,把它归入语义预设(强规约隐涵归入典型语义预设,弱规约隐涵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取消"一般性会话隐涵"概念,把它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预设"概念的外延扩展后,其分类系统则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再分为典型语义预设与非典型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再分为命题内容条件语用预设、预备性条件语用预设、真诚性条件语用预设和实质性条件语用预设。  相似文献   
198.
前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到:一方面,要继承发扬学校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另一方面,要继续不断打造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优化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日益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9.
城市的起源     
关于城市的起源,中外学者众说纷纭,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1、防御说:认为古代城市的兴起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2、私有制说:认为城市的产生是私有制出现和发展的结果。3、集市说:认为是商品交换扩大化经常化,导致居民和经济活动的集中而出现了城市。4、地利说:认为城市的兴起得益于其所在的地形状况、山川形胜,自然资源便利。无疑,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城市的起源问题大有裨益,但是还不够深入。探讨城市的起源问题,要刨到城市的根,问出城市的底,要打破城市这个“砂锅”看“纹”到何处。到今天,乡村大约有一万余年历史,城市不足六千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已经几百万年了。前面提到的几种关于集中城市起源的解释,都无法回答下面的问题:在一万年以前的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先民们的居住形态是怎样的?人类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定居?城市的孕育过程是怎样的?催生城市诞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0.
刘金广 《美与时代》2014,(4):101-101
一、发挥村委班子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在现有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基础上,积极创新农村生产方式,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