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4篇
  1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该研究探讨了主动性人格与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个人-工作匹配的中介效应和工作-家庭冲突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个人-工作匹配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对8所小学420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主动性人格对个人-工作匹配和工作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个人-工作匹配在主动性人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个人-工作匹配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工作-家庭冲突的调节,即工作-家庭冲突可以降低个人-工作匹配对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因此,主动性人格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2.
个人—组织匹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个人—组织匹配主要探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相容性以及实现这种相容性的前提和结果。个人与组织可能以附助或补偿的方式形成匹配。尽管在操作指标的选择上,研究者们没有达成共识,但他们的研究结论都同样体现了个人—组织匹配在员工的组织进入、工作态度、离职意向、工作压力、亲社会行为、工作绩效和组织文化培训等方面的管理价值。展望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自我报告的研究方法以及高水平匹配的益处是令人质疑的,匹配的评估指标也亟待明确。  相似文献   
63.
主动工作行为, 作为推动组织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已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然而, 以往研究在探索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时, 却出现了悖论: 一些研究发现主动工作行为能激发领导者的积极评价, 另一些研究却指出主动工作行为会招致领导者的负面对待。为解释此矛盾现象, 基于内隐追随理论建构了一个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模型。该理论模型指出,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信念决定了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究竟引发领导者的何种反应。先介绍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概念与测量, 然后论证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与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契合程度对领导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领导者核心情绪(高兴、紧张、沮丧与满足)的中介作用。文章为后续主动工作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4.
陈晓  谢彬  彭坚  聂琦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463-1481
随着组织广泛的信息技术运用、工作强度增加,员工之间面对面的、真诚的社交开始呈下降趋势。职场孤独感成了困扰员工的普遍问题,引起了企业管理实践界高度重视。通过综述已有文献,本文指出过往研究虽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带来的消极影响效应并有效提高了组织对职场孤独问题的关注度,但尚未系统回答“如何预防与应对职场孤独感”。为了引导员工对职场孤独感的科学应对,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员工视为能动的主角而非被动的承受者,并探讨职场孤独感与员工应对行为的关系,为如何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建设性对策。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预防与遏制职场孤独感,有必要系统性地探讨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综合过往研究,本文发现职场孤独感区别于其他消极情绪的核心在于:职场孤独感源自于高质量职场人际关系的缺失。与此观点对应的是,Wright和Silard (2021)认为当员工实际的职场人际关系未达到预期水平,员工会认为职场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产生孤独的体验。Wright和Silard (2021)的观点反映了职场孤独感是一种员工未实现期望社交目标而导致的心理体验。循此逻辑,本文采用与目标实现过程相关的调节匹配理论来解释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机制,为预防和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对策。以调节匹配理论为框架,本项目拟解决三个问题:(1)领导与下属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领导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2)员工与团队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团队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3)员工如何依据不同的团队调节氛围来选择社交应对策略,以及社交应对策略对员工绩效的影响。通过新颖的多项式回归分析与曲面响应分析方法,本文力求重构传统的职场孤独感的研究思路,为职场孤独感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除此之外,本文首次将调节匹配理论引入职场孤独感的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和应对,呈现了职场孤独感现象在组织中的动态演化的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65.
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合情绪标识范式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对创伤相关图与负性情绪面孔的情绪标识效应。结果发现:PTSD组的情绪标识任务抑制了创伤相关图对之后奇偶判断任务的干扰,表现出显著的情绪标识效应;而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情绪标识效应不显著。该研究表明将谈话疗法用于PTSD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6.
This paper focuses on Plato's "Form of the Good," or "the Good," with an interest in Plato's riddle that "the Good is the One." Unlike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explaining the Good in the Republic as "rational order" or a unity of Form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Good is the unique transcendent principle, like the apex of a hierarchy, but does not encompass the whol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its Ontological position, its multiple facets (functions) include the Ontological foundation of uniting "to be" and "ought to be," the ultimate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the Ideal goal of uniting the common good and individual goods.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of the Good is highlighted in exploring the lifelong study of the Philosopher-Kings and their political personality.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 "sudden enlighte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ir path toward the Good.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Good should be the a priori beginning of educ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practice of virtues in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67.
唐源鸿  卢谢峰  李珂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62-1770
个人-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简称P-O匹配)的提出契合了组织行为学中人与情境双向互动的研究趋势,同时也符合组织及其成员灵活应对动态格局的现实要求。这种以双边互动性和匹配灵活性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研究是P-O匹配的特色所在。然而,目前该领域考察呈现出淡化原有独特立意的倾向。为此,我们在梳理P-O匹配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强调将互动性和灵活性这两点基本要求融入其概念界定、测量策略的选取及应用课题当中,是为P-O匹配特色的重拾。  相似文献   
68.
原点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纽约,一只用鳄鱼皮制成的女式提包,按尺寸大小标价 1500-4000美元不等。因此,很多人都将鳄鱼皮看成是财富的象征。巴塞蒂斯皮特先生花了几年的时间调查“谁最需要鳄鱼皮”,在众多的答案中,有一个答案被认定为唯一的答案:“鳄鱼最需要鳄鱼皮。”这就是从事物的原点出发,从而找到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思  相似文献   
69.
采用ERP技术,比较音位合并者与非音位合并者辨别合并音位/n/-/l/的脑电和行为反应。结果发现,非音位合并者在注意前阶段展现了显著的MMN;而音位合并者没有展现MMN,但在晚期展现了一个显著的负波。行为实验发现,相比于音位合并者,非音位合并者在分辨/n/-/l/时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这些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区分/n/-/l/的能力在早期自动加工阶段就已经有了显著的差异。方言经验可能降低了音位合并者在听觉感觉加工阶段检测合并音位差异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70.
梅宏玉  吴嵩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2035-2045
在谎言识别研究中, 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人们在意识层面上识别谎言的正确率仅仅略高于随机水平。于是, 大量的研究转而考察无意识加工对谎言识别的影响。本文从测谎者的角度出发, 考察测谎者的无意识加工是否可以提高其谎言识别的正确率。本文梳理了关于无意识谎言识别的理论建构, 总结了无意识谎言识别的实证研究, 从无意识的信息接收、信息接收后的无意识思维以及无意识判断决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的重要的成果和主要的争议。针对目前研究的困境, 本文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理论建构、交互式谎言情境、线索加工匹配效应、测试生理和脑激活指标以及无意识谎言识别的应用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