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人性的弱点     
一位科学家得知死神正在寻找他,便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了12个“自己”,想在死神面前以假乱真,保住性命。  相似文献   
372.
人性与道德     
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争论的关键,在于没有弄清人性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从人性到道德的逻辑过渡上出现了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人性论的批判分析,将人性划分为"实然"与"应然"两个层次,并指出:人性的两个层次都是道德的基础,二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为道德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373.
韩非子的人论具有变常统一的特点,这与其历史观和道理论保持了理论上的一致性。韩非子将人性与人情分开考虑,认为人性自为自利,趋利避害,而且永恒不变;人情则会随着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人情作为人外显的行为表现,受到内在动机即自利之人性以及理智之心的计算选择两个方面的制约。性与情在理论上是可分的,实质上是不可分的,并统一于人这一整体之中。既然人性不变而人情可变,韩非子就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环境与规范上,试图借助法治的实施来引导与形塑人情,使之符合道德理想与社会正义。性情的变常统一还体现在韩非子对圣人和普通人性情的论述上。从韩非子对人之阴暗面的揭露来看,他对现实人情抱着悲观的态度;但从他的圣人观念与治世理想来看,他对人终究还是抱有乐观态度。这一点与儒家诸子类似,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异。由此乐观之态度和理想主义,韩非子选择了精英主义和强权政府的政治模式,对掌握最高权力的圣人并未认真地在制度上预为设防。中国古代对人的普遍乐观态度,以及由此导致的外部规范缺失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进入现代法治社会的人们。  相似文献   
374.
孔子是儒家学派性说的首倡者。他认为,性是人初生的原始状态,与生命有关,而生命的起源,与天有关。天能以气生物,故人性自然含气。同时在孔子的视野中,人的欲求通过心的役使,凭借气(血气)表现出来,为此孔子发明了"戒"的工夫。"戒"凸显的是心与气的关系。孔子还提出,性之善恶与后天礼乐驯导("习")有关。孔子推崇善美之乐,认为这类乐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内容,同时提倡"不食"原则,旨在约束消极之气对人的影响。这便是孔子以气论性的思想逻辑。遗憾的是,孔子并未对人性进行善恶属性辨别。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75.
谢炳国 《天风》2013,8(8):58-58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376.
克罗齐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直觉活动,是形象与情感的审美表现,道德是起于意志且有理性目的的实践活动,二者在整个精神活动中分属不同的认识和实践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艺术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但是基于共同的人性基础,艺术与道德并非相互割裂、彼此分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联系,由于艺术家总是生活在现实的道德王国里,他必然肩负着一定的道德使命.克罗齐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对于我国艺术伦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7.
《淮南子》人性说之微可见于四个基本方面。道的根本意义是道的人性意义,主要通过圣人境界予以论述,旨在确保真人境界的至上性,为人们贯通了永恒的精神追求之路。人性特征可概括为人性虚静,又从中阐发出人性善;道的自然性表现为人的自然性,伦理当视这种自然的人性为善。由于心的精神性功能,人心才能够显现人性;而人心显现人性是人心通过自我修养与接受圣人教化相结合的两条途径实现的。由德福未必一致的观点推导出祸福由己,德福关系与祸福关系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378.
论人的尊严的五重内涵及意义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世界上最值得赞叹和敬重的存在物,这种赞叹和敬重的原由确证着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由此所形成的道德主体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的总和,它意味着人是不能任意处置和被当作工具器物来对待的,它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值得尊重的目的性意义,必须而且应当得到来自人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尊重和善待。作为一个与人的生命意识、道德追求、价值认定、操  相似文献   
379.
任何人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其前提就是要让人了解你,通过了解发现你具有值得人们尊重的思想行为,人们才会尊重你,宗教也是如此。还是暑期学习会期间,还是这个地方,我们组织了重庆市宗教界第二届讲经比赛活动。  相似文献   
380.
在当前自由主义关于正义和人权的讨论中,“人性”(humanity)是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核心要素.然而,正义的问题总是同“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密切相关,而且大部分理论家在思考或建构正义原则时,正是由于对“人性”的不同层面的强调导致了他们对正义社会的设想分殊各异.罗尔斯在提到密尔的理论时批评到,密尔的正义原则是建立在人性的某种“统合性”理解之上的,而对人性的这种理解不能够作为正义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