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通过简要重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异端与正统的概念内涵变化过程,说明在基督宗教和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差异,进而说明对于异端和正统的基本内涵理解带来传统中国文化对信仰融合度和均质性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面对中国宗教或信仰文化时,我们以源自基督宗教传统、并且带有明确基督宗教传统内涵的概念展开讨论,对于理解中国的信仰文化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误解?这种误解的根源是一种在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削足适履"式概念套用带来的问题,还是在信仰特质理解意义上"张冠李戴"式的文化语境的错置?进而提出概念的重置可以从什么程度上凸显中国信仰文化的特质和进一步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2.
如果人们在近代中国哲学思想的脉络中读解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史,则近现代中 国佛教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近代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近代中国佛教思想活动 的解释和理解作方法论的省察,对于广义的中国哲学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思索的意义。本 文结合作者多年来研究近代佛教尤其是欧阳竟无先生佛教思想的经验,对此作了认真的探索。文 章将近现代佛教学者关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理解范型概括为三个类型:即欧阳竟无的范型,陈寅 恪的范型及牟宗三的范型,作者在对以上三个范型所作批判省察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一个“面向 中国佛教思想创造自身”的新理解范型。  相似文献   
143.
各位教友,今天是我们普世教会欢度圣母玛利亚始胎无染原罪的庆典,这是令我们欢欣鼓舞的日子.虽然无染原罪的恩典是属玛利亚个人的,但我们众人同样分享着这份恩宠,因为无染原罪的玛利亚给我们带来了基督的救恩,使我们藉着基督,通过洗礼,挣脱原罪的束缚,而成为天主的子民.在此将临期内,我们庆祝这一盛典,意义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显著.早在第八、第九世纪,东西方教会就开始庆祝这一瞻礼,而教宗克肋孟十一世,在1708年将这个瞻礼通令普世教会庆祝,教宗庇护九世,在1850年12月8日将圣母无原始胎定为信德道理.真所谓人类因一个女子的背命而趋于死亡;…  相似文献   
144.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修行就是修心,是在我们内心努力;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外在的条件,必须依靠师友,才能走得上去。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内心的修持,  相似文献   
145.
雷默 《佛教文化》1993,(1):11-11
“一石激起千重浪”,张中行先生的大作《禅外说禅》印行已非一日。至今尚未听到有批评意见,但张先生在本刊发表的《禅的“禅外说”》却引来不小的反响。惟贤法师是重庆市著名的大和尚,一位德高望重的佛学前辈,他便不顾酷暑高温、挥汗如雨,写了一篇《评〈禅外说禅〉》。见仁见智,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只是若干年来大家对批评与反批评都看得过重,特别是与政治挂了钩,闹得不辩则已,辩则必求一边倒,十分不自然,不舒畅。本刊如今偏要做个不偏不倚的东道,各路英雄尽可一展身手,倒要让世人将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看个明白,品个究竟。我们希望各方辩者都能畅所欲言,说个痛快;也相信各方读者都能独立思考,想个清楚。倘若有对批评的反批评或对批评的助批评,只要写得认真,论得精辟,一律欢迎。  相似文献   
146.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147.
僧肇在《不真空论》中以两段文字集中讨论了"名实无当"的思想,依据五家注疏对之进行分析和对比,并联系相关原文试析"名实无当"的论证方式和提出目的。  相似文献   
148.
"有法"与"无法"论就是<苦瓜和尚画语录>中很重要的一对概念,并且贯穿于石涛一生绘画美学思想的始终.石涛认为绘画有规律、法则,但并没有绝对不变的规律、法则.规律和法则都是不变与变的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有与无的统一、大与小的统一."无法而法"论来自哲学变化论,是变化论在绘画法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9.
车溪派是明末清初临济宗的重要支派,属于虎丘派断桥系,实际创始人是住浙江嘉兴府车溪庵的无幻性冲.该派最初是以浙江地区为主要弘法地,后来逐步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其鼎盛期是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与同时期的临济宗天童系、磐山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车溪派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颇受曹洞宗人湛然圆澄、石雨明方、远门净柱等人的推重,但其传承问题成为远门净柱与费隐通容相互争论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0.
以20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个无结构性问题,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情境问题特征和呈现方式对个体道德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近性、后果可能性等问题的道德强度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特定情境条件下被试对无结构性问题的道德敏感;问题呈现的道德框架变量在部分场景中影响被试对无结构性问题的道德敏感;女性被试总体上表现出更高的情境性道德敏感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