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自动激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激活状况。实验1和实验2使用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3和实验4使用概念判断任务。在每个实验的第一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英文, 在每个实验的第二个小实验中, 非加工语言是中文。实验1和实验3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有没有自动激活; 实验2和实验4探讨学习阶段的非加工词在测验阶段以翻译对等词呈现时能否出现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从而检验双语者语言理解中非加工语言的语义有没有自动激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 母语为汉语的中-英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 加工一种语言(目标语言)时, 非加工语言(要求被试忽略的另一种语言)会自动激活, 但在词汇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只在词汇层面上激活, 其语义不会自动激活, 而在概念任务情境中, 非加工语言的词汇层面和语义层面都会自动激活。  相似文献   
202.
采用EyeLink Ⅱ眼动仪,以汉-俄双语者(15名)和母语为俄语者(15名)为被试,要求他们阅读有空格、删除空格、去空格隔词加粗三种类型词切分方式的俄语句子,探讨不同词切分方式对两组被试俄语文本阅读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有空格条件相比,去空格隔词加粗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阅读速度更慢;而删除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成绩最低。在各呈现条件下,母语为俄语者的成绩都显著好于汉-俄双语者;删除空格后,汉-俄双语者比母语为俄语者的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阅读速度更慢。对于像俄语这种有词间空格的语言来说,删除词间空格不仅对母语读者的阅读产生干扰,对于第二语言读者的阅读产生的干扰会更大。汉-俄双语者的俄语水平和俄语文本的呈现方式影响他们的阅读。  相似文献   
203.
王娟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3):331-340
采用眼动技术考察启动语言对场景一致性判断的影响, 要求汉-英双语者判断启动短语与图片场景的一致性。研究发现, 启动语言影响汉-英双语者的场景知觉:(1)无论是英语短语启动, 还是汉语短语启动, 前景物体均能够更多更早地获得关注, 这与英语短语和汉语短语的所指相同有关; (2)语言特性影响被试的眼动轨迹:在英语短语启动下, 背景信息后置引导被试对背景进行了额外的、快速的关注; 在汉语短语启动下, 被试的注视由前景区转至背景区的时间较晚且注视比例较小; (3)任务加工深度影响汉英双语者的场景知觉。  相似文献   
204.
以5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被试对智慧的内隐认知.实验1中,被试对人慧者与良好道德人文素质属性词联结以及物慧者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属性词联结的反应速度更快,表明大学生存在人慧者更具备良好道德人文素质和物慧者更具备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内隐认知取向;实验2中,被试对智慧者与良好德智属性词联结比愚蠢者与良好德智属性词联结的反应速度更快,表明大学生存在智慧者更兼备良好道德人文素质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内隐认知取向.两项实验中,被试智慧内隐认知效应的性别与专业差异显著.综合两项实验表明,智慧是良好道德人文素质与良好智力思维素质的有机结合;学习与经验影响大学生对智慧的内隐认知.  相似文献   
205.
韩玉昌  张健  杨文兵 《心理科学》2014,37(3):549-554
采用ERP方法,考察了不同认知风格被试在决策过程中的框架效应。分析的脑电成分为N200和P300成分。结果发现:场依存者的反应时显著高于场独立者;场依存者诱发的N200和P300平均波幅均显著低于场独立者;大脑右半球的N200和P300平均波幅均显著高于左半球。这些结果表明,场独立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具有理性,基本不受决策问题表述方式的影响,且该决策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右半球。  相似文献   
206.
以模糊情境句子和形容词为刺激材料,分别采用文本材料范式和改编的词汇情境联接范式,对害羞者的延时解释和即时解释偏向特点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害羞者对模糊情境信息不仅缺乏积极的即时解释偏向特点,而且也缺乏积极的延时解释偏向特点;害羞者未表现出消极的即时和延时解释偏向特点。研究表明害羞者可能是社交焦虑的前期阶段,对害羞者的干预可以通过引导其积极的解释偏向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7.
本研究从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理解者水平模型的理论视角,对100名2~5岁学前儿童的数概念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并比较不同水平儿童对后继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探讨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儿童在4岁时基本达到了数概念发展的最高水平即基数原则水平,已经理解了后继函数,能够把它的方向性和单位性的变化,对应到数数序列的数词上。而2~3岁的儿童还处于子集水平,该水平的儿童和基数原则水平的儿童相比,对后继函数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后继函数的发展不是全或者无的,儿童积累的数词越多,后继函数发展得越好。  相似文献   
208.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209.
种子之喻     
“天国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里。它固然是各样种子里最小的,但当它成长起来,却比各种蔬菜都大,竟成了大树,甚至天上的飞鸟飞来,在它的枝上栖息。”(玛13:31~32)  相似文献   
210.
腐败,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得一大顽疾。章从委托--代理理论角度,通过对建立腐败问题的委托人、代理人与寻租三方决策分析,通过国内外对腐败问题的研究,把腐败问题从政治经济中独立出来,最终指出腐败不敢、不想、不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