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92.
"返祖现象"是艺术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这种艺术创作手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无论在艺术观念的形成,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段的选择上都带有明显的用早期人类或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和表现世界的特性。它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体现作者"童心"的重要性,因为早期人类和儿童眼中的世界比起"现代"或"成年"人眼中的世界更接近艺术世界的本质。  相似文献   
93.
刘羽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8-199
在我国漫长的舞蹈历史中,巫傩舞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民俗、艺术和宗教集合形式下的文化形态,对我国经济、文化思想以及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湘西巫傩舞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着手,通过视觉的角度进行切入,在湘西巫傩舞视觉与形态审美方面进行着重的分析和阐释,尤其是表演者的服饰特点、体态动律以及巫傩面具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从而展示本源的巫傩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94.
"传神写照"作为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理论,是一个与"观看"有关的命题.绘画艺术是要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通过"传神写照"这一理论来探析六朝绘画的观看方式,是探析"传神写照"审美意蕴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5.
黑格尔曾预言,艺术最终转向哲学.建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的物质、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96.
魏琴 《哲学研究》2023,(11):108-117
马里翁认为,谈论解释学必须从“给予性”这一现象学的最终权威开始。现象学对“给予性”的强调不仅没有像很多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取消解释学,反而从现象学的维度赋予了解释学一种根本的“现象化”功能,即试图弥合现象之“给予”与“显现”之间的间隔。具体来说,解释学至少从四个方面“介入”了给予性现象学,使得不同的现象性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给予性的“溢出”最终要求一门“不可穷尽的解释学”,充分说明“给予越多,解释越多”。  相似文献   
97.
神秘是宗教的根基,它只能被感知但不可描述、“不可言说”,是一种逃避理性意识的“被遮蔽”的非理性体验。奥托运用宗教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宗教“不可言说”的形而上学实体存在论,转化为一种主体的意识分析和生存主义的诠释学说。根据精神分析学潜意识理论,神秘居于潜意识层,是无法被理性所把握的非理性,它只能通过理性的被意识化的神圣来展现自身。神秘呈现神圣,而神圣遮蔽神秘,唯有通过凝视自为的神圣去还原自在的神秘,才能“回到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98.
袁经文 《法音》2012,(8):18-24
四、阿赖耶识与十八界在唯识学的八识中,阿赖耶识是根本和枢纽,被视为是世间万象的原因和众生轮回的所依,是佛教实证出世间正智的所缘境,也是涅槃的依托。阿赖耶识是染净同源。染的方面:由于阿赖耶识受到虚妄现实的相应熏习,即阿赖耶识是对前七识杂染现行诸法力用的储藏而含有不净因子(种子),由此称阿赖耶识是染污的。净的方面:有两层涵义。其一,由于阿赖耶识对世间"境""尘"没有任何具体介入、没有任何闻见觉知,对世间现实没有任何贪著,所以阿赖耶识便具有不遮蔽真理实相的"无覆无记"的伦理性质,由此在阿赖耶识的识体上便显出清净性;这种清净性便是阿赖耶识实性,又称此为真如(此指因地真如,而不是成佛时的果地真如;因地真如是见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从利科的"怀疑的解释学"引出一个对解释学的怀疑问题的更加宽泛的思考,强调任何解释学都是对怀疑意识的克服,从近代到现代的西方解释学的发展都表明了这一点。当代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被给予性",而不是某种先入为主的基础。现象学的被给予性是超越传统基础主义的,它同时也是对怀疑主义的超越,它的怀疑是笛卡尔似的。伽达默尔似乎不满于利科过于执着于怀疑的解释学与信心解释学的对峙和差别,而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即置怀疑的解释学于信心解释学之中,虽然他在本文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信心解释学"这个词。对于伽达默尔来说,从怀疑到信心,是通过辩证法来实现的,而他眼里的辩证法被解释学化了,并与现象学对接,它涵盖对话、解释学的应用、实践智慧和视域融合等因素,伽达默尔突出从中引发出来的"分享"概念,强调理解作为一种参与是"分享",而不是独占,它不是获取部分,而是获取整体,人类的文明、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  相似文献   
100.
朱刚 《世界哲学》2017,(1):63-75
西方哲学曾展现出通往第一哲学的三条主要道路:朴素的—客观主义道路、超越论的—观念论道路和现象学道路。朴素的—客观主义道路呈现出第一哲学的原本抱负,即为整个世界寻找作为本原、开端、根据的最在先者或首要之物。但它朴素的—客观主义导致了它的独断性、非明见性以及作为其必然后果的怀疑主义。第二条道路选择返回到以具有明见性、确定性的自我—我思为首要之物的超越论的观念论。但它付出的代价则是自我的二元分裂和迷失。通往第一哲学的现象学道路既满足了第一哲学对开端或本原之物的追求,同时又克服了前两条道路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