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71.
当今社会,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对我国空间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以致原本极富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园林、居室等空间创造与民族情感产生了疏离。而当前空间艺术的研究往往容易忽略空间创作的地域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以及空间创造时暗含的集体无意识。在此情形之下,民俗空间文化、地域空间审美的研究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空间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并非源起于一时一地、一家一言,也绝非突然而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骚"作品中的空间维度、空间观念、空间展现方式、空间与文化的交织等方面的特点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南北方空间审美的共性与差异。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的比较、探析,对于系统研究中国空间审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2.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提出的修炼阶次思想,为道士提供了一条修炼长生久视之道的可循之径,使得道教修炼理论从朦胧、混沌走向了清晰、明朗。《坐忘论》的修炼阶次思想对于今天的审美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修道一样,审美教育也可以将训练过程分为七个既连续又相对独立的阶段,使人们可以依循这七个阶段逐次展开审美训练,逐渐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实现对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773.
在审美形态上,藏传佛教艺术属于意象审美体系的,只有在宗教的意象中,我们才能感悟、体会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那种让人回味不尽、意味无穷的超然脱俗的情感。正是借助于象情感才得以表达。象是意外在的有形体,意是象内在的精神本质。意与象完美结合为意象之象,并且  相似文献   
774.
近年来,代表高雅艺术传播的电视台综艺节目,在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受市场逻辑、商品逻辑的影响,纷纷赶潮改版以增加收视率,由高雅性、深度性向通俗性、平面化转变,推出一系列文化快餐式综艺娱乐节目,以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当前这种电视艺术的泛审美趋向,成为电视消费者的最大买点,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对这种商业化、同质化、平面化、低俗化的电视艺术走向不加以提升,一味将观众的审美趣味往低俗引,势必使电视文化精神与艺术灵魂丧失,这应引起电视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75.
刘瑶 《美与时代》2023,(1):60-62
唐允明是一位具有极强思辨能力和敏锐知觉的画家,他特立独行,对事物大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野山》开始,其就显现出非凡的创造能力,在笔墨语言和图式构成、创作思路和实践方法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作品具有超前的时代气息。研究其山水画创作的审美特色,厘清其创作思路和审美追求,对当今正在山水画创作中摸索的新生画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6.
随着儒学在汉代以及道家在魏晋时期被普遍接受,两派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工笔画是当时的主要绘画方式,体现了那段时期的美学观点。这篇文章考察了儒学和道家对工笔的美学影响,描写了两种主要的早期风格趋向:工笔性和写意性。工笔性试图包含世界万物,与儒家原则相呼应。而写意性寻求表达事物的未分化的本质,遵循道家思想。本文介绍了一个描述这两种趋向与人类意识状态关系的现代形而上学模型。  相似文献   
777.
光昇 《美与时代》2023,(2):108-110
艺术创作通常源于某种感动。作为一位年轻的油画家,孩提时经常玩耍的故乡老街令人难以忘怀。为了留住这段美好,便用画笔通过油画创作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感、所想以图像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系列作品取名为“印迹·老街”,以此缅怀那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相似文献   
778.
在弗洛连斯基的美学思想中,真善美—这三个形而上学原则,不是三个不同原则或存在的三个方面,而是同一个原则。因为这只不过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看的同一种精神生活。艺术活动不是心理性的,而是实体性的;艺术的宗旨是“启示原型”、表现新的、先前未知的实在。艺术家不是构造形象,而是借助于颜料来“清洗”“精神实在的记录”。因此,艺术的方法应该是象征主义的,而不是自然写实主义的。自然主义的透视法则是建立在欧几里得空间、静止不动和机械观察基础上的。但世界的空间不限于欧几里得空间,对世界的直观不等于世界的真实图景,透视论者缺乏精神的积极性。因此,透视法则不适合于对有深度的、间断性的、多关联的、非均质的、等级性的现实进行象征性的描绘。不服从于透视法则的东正教圣像画法(反透视)具有自己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779.
本文从漆画的质觉审美潜质、触觉审美潜质以及个案漆画创作观出发,探索并发掘漆画的艺术潜质。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使现代漆画的发展呈现出了多种风格,也使漆画家在艺术审美上对漆画的潜质更为关注。  相似文献   
780.
在审美自律的形成过程中,审美无利害性(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理论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诚如杰罗姆.斯托尔尼兹所言,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然而,它也遭到诸多理论家的强烈反对。例如,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立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