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作家、艺术家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从而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这一讲话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殷切期  相似文献   
52.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艺术主要追求形式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53.
民族服饰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众多,其服饰多种多样,体现出各自的民族审美特质。文章从多方面审美特征加以引导论述,以便保持民族传统服饰设计文化的原真性和多样性,对于传承和维护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54.
何明  万芳 《美与时代》2014,(8):57-57
众所周知,扁平化手机界面已经成为当今智能手机制定标准之一。在视觉审美上给人以简洁舒适的感受。从拒绝特效、元素的使用、颜色的搭配以及方案上与众不同。在手机界面中扁平化充分发挥了它的独特性。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产品。  相似文献   
55.
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在本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儒、道、禅的哲学观又为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特征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这一切又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独特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56.
毕冉 《美与时代》2014,(10):125-125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审美经济时代,审美因素在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经济问题时,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应用程序在手机、电脑甚至是小区物业系统上的应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智能产品,智能应用也成为了文化产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部分。通过从审美经济的概念入手,试图在新的智能时代背景下以新的审美经济的研究范式探究智能应用发展的新方向,从近期智能应用热点新闻中把握在审美经济背景下智能应用的发展新方向,来使智能应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7.
因罪获刑入监服刑的罪犯要获得新生,监狱磨难倒是有益的。从审美的视角看,监狱磨难所蕴含的审美意蕴,至少体现在:罪犯要获得新生,必须经过监狱磨难;罪犯要获得新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罪犯自身是否具有艺术地对待改造的态度;罪犯要获得新生,离不开自己化苦难为动力及坚韧不拔的努力;罪犯要获得新生,在磨难中离不开监狱干警美的引领。  相似文献   
58.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59.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60.
抽象语言信息是否能够影响知觉?本研究在审美领域对此进行考察,探索无意识获取的道德信息是否影响个体对相应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结果发现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受到内隐道德信息的调节,且调节效应与面孔本身吸引力水平无关; 另外,面孔审美判断的反应时受到道德美丑和面孔吸引力的共同影响,尤其当两类信息相矛盾时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抽象的社会道德信息可以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