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史建成 《哲学动态》2022,(6):110-118
“无利害性”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直到18世纪才摆脱伦理观念成为美学核心要义之一。经验主义美学家以及康德、叔本华从各自视角将“无利害性”拿为己用,展示了这一观念极强的历史延续性。20世纪,“无利害性”内嵌于斯托尔尼茨的“审美态度”理论之中,成为“同情”地“关注”对象自身的经验态度及其展开。环境美学发起人艾伦·卡尔松对于传统“无利害性”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式主义、如画性等现代审美规范,但这种批判本身被当代学者误读为“决然的否定”。卡尔松以分析美学的文化解释为依托,否定了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感知及心理的符合论,并借助双重征用性对传统“无利害性”延续及现代艺术观念的环境解读作了批判。若排除上述理论语境则难言卡尔松否定了“无利害性”。与此同时,卡尔松所发展的“审美鉴赏”理论吸纳了斯托尔尼茨关于审美对象、意识的广泛包容性以及鉴赏的对象引导性等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象性本质的鉴赏原则,显示了其环境美学理论的调和论色彩。  相似文献   
852.
《大众心理学》2020,(3):F0003-F0003
1."育心育人"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我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四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心理辅导课,在五年级每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心理辅导课,并将其列入课表。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和分享,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53.
宏度 《法音》2000,(8):46-47
本刊讯 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组织的以春光法师为团长的韩国佛教青年僧侣中国寺院修行生活体验团一行27人 ,于6月5日至15日在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和莆田广化寺体验中国寺院的修行生活。 体验团的成员分别来自韩国佛教的天台宗(10人)、太古宗(8人)、观音宗(2人)、元晓宗(2人)、曹溪宗(2人)、总指宗(1人)、法轮宗(1人)和曹洞宗(1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验团共分二组,一组赴厦门南普陀寺,一组赴莆田广化寺。这是继前年和去年中韩两国佛教界互派青年僧侣体验寺院修行生活后的又一次友好…  相似文献   
854.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运用《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对广州市2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考察了广州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对主观幸福感与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幸福感没有差异;(2)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决定;(3)外在准则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间接的;(4)个体的自我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外界准则等相关,但与外界准则的相关最大。  相似文献   
855.
人生三悟     
上山的和下山的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过。上山的虽汗流浃背,但却兴致勃勃,并主动地和下山的打招呼:“山上好玩吗?”下山的疲惫不堪,连连摇头:“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上山的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说完擦一把汗,继续向上攀登。过了一段时间,这拨上山的下来了,又碰上兴致勃勃向上爬的人:“山上好玩吗?”“一座破庙,几尊菩萨,没意思。”但上山的仍不以为然:“噢,是吗,上去看看再说。”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山”上,不断地有人上去,也不断地有人下…  相似文献   
856.
宗教体验是人在宗教活动中的心态或体悟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它是一个过程。其神经生理基础的研究表明,宗教体验过程中大脑的某些特定脑波或区域被激活。这些研究表明宗教体验与认知和情绪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与早期有关宗教体验实质的结论吻合,但这并不表明大脑中存在“上帝脑区”。该文简要介绍了宗教体验的概念、冥想以及基督教宗教体验神经生理基础的研究以及跨宗教传统的相关比较研究,并对该领域内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857.
一本诞生于五千年前的中国古书《易经》,已经包含着深刻的现代科学数理逻辑原理,且与美学的审美逻辑原理互为支持、互为表里,使这两大类本来被认为水火不相容的领域及其独具的思维方式得到了高度完善统一的阐释。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易经》,也许会有助于目前心理学界对思维方式及逻辑问题的研究,拓开一条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58.
闫雪 《法音》2023,(5):49-54
佛教艺术中所见的神祇像,尤其是身姿婀娜优美的菩萨像,多佩以各种华丽饰物,尽显其神格的尊贵与身相的圆满。这些严身饰物除具庄严功能外,有时还是分辨诸尊神格或确定名号的重要标识,饰物的种类和样式亦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风尚。本文拟从名义、功能、源流及演变等几个方面说起。  相似文献   
859.
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是网络游戏玩家最重要的游戏目的与动机之一。所谓网络游戏体验,是指网络游戏玩家和网络游戏诸要素在一定游戏情境下交互作用产生的认知和情绪反应。本文在网络游戏体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网络游戏体验的结构、类型及测量方法,概述了网络游戏体验的前因和后果变量。文章最后指出,完善网络游戏体验的测量方式、改进网络游戏体验的研究方法、澄清网络游戏体验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拓展网络游戏体验的应用研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60.
Beginning from the Enlightenment view that beauty or art is "useless," the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judgment are possible presented by Moritz Schlick and Li Zehou are examined,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The paper treats three main subjects, the anthropological origins of beauty, the origins of aesthetic judgment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purpose or function of beauty or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first--the historical-causal roots of beauty--the problem discussed is how to account for aesthetics in light of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pursuits of human beings. For Schlick, the problem is couched in terms of how aesthetic experience can be made consistent with natural selection. The second main subject-the philosophical roots of beauty-is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in the sense of justification of aesthetic judgments. And the third examines the problem of assigning some purpose to aesthetic feelings and attitudes. An apparent contrast is made, and perhaps resolved, between the respective views of Schlick and 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