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艺术主要追求形式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52.
民族服饰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众多,其服饰多种多样,体现出各自的民族审美特质。文章从多方面审美特征加以引导论述,以便保持民族传统服饰设计文化的原真性和多样性,对于传承和维护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53.
何明  万芳 《美与时代》2014,(8):57-57
众所周知,扁平化手机界面已经成为当今智能手机制定标准之一。在视觉审美上给人以简洁舒适的感受。从拒绝特效、元素的使用、颜色的搭配以及方案上与众不同。在手机界面中扁平化充分发挥了它的独特性。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产品。  相似文献   
54.
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在本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中国古代儒、道、禅的哲学观又为中国人的审美想象力特征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这一切又最终形成了中国人审美想象力的独特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55.
毕冉 《美与时代》2014,(10):125-125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审美经济时代,审美因素在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经济问题时,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应用程序在手机、电脑甚至是小区物业系统上的应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智能产品,智能应用也成为了文化产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部分。通过从审美经济的概念入手,试图在新的智能时代背景下以新的审美经济的研究范式探究智能应用发展的新方向,从近期智能应用热点新闻中把握在审美经济背景下智能应用的发展新方向,来使智能应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6.
因罪获刑入监服刑的罪犯要获得新生,监狱磨难倒是有益的。从审美的视角看,监狱磨难所蕴含的审美意蕴,至少体现在:罪犯要获得新生,必须经过监狱磨难;罪犯要获得新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罪犯自身是否具有艺术地对待改造的态度;罪犯要获得新生,离不开自己化苦难为动力及坚韧不拔的努力;罪犯要获得新生,在磨难中离不开监狱干警美的引领。  相似文献   
57.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58.
抑郁症伴随着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本文以“社会反馈”这一重要社会性信息为切入点,综述了抑郁症患者及抑郁倾向人群对社会反馈的体验、期待及情绪调节障碍的研究现状,发现抑郁个体对社会奖赏存在快感缺失,对社会排斥、社会拒绝等负性反馈表现出过敏化,对社会奖赏的期待降低,且可能存在情绪调节困难。目前此领域存在社会与非社会反馈神经机制的异同不清楚、异常脑区与社会反馈加工障碍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以及无法排除抑郁症患者和抑郁倾向人群存在不同社会反馈加工模式的可能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9.
抽象语言信息是否能够影响知觉?本研究在审美领域对此进行考察,探索无意识获取的道德信息是否影响个体对相应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结果发现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受到内隐道德信息的调节,且调节效应与面孔本身吸引力水平无关; 另外,面孔审美判断的反应时受到道德美丑和面孔吸引力的共同影响,尤其当两类信息相矛盾时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抽象的社会道德信息可以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  相似文献   
60.
采用日重现法对山东省616名农村居民幸福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大于消极情感;(2)农村居民感到最愉快的活动是亲密关系/性活动,其次是宗教活动、玩;感到愉快程度最小的活动是没有工资的干活,其次是有工资的干活、外出。(3)农村居民感到最幸福的交往对象是子女,其次是朋友;感到最不幸福的交往对象是同事,其次是领导;(4)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等因素对山东省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综合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