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美学理论的园地里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各种各样的理论标新立异,甚至耸人听闻。我的一个学生就"发明"了一个"美的定义"——"美是亵渎"。我读后不知其所云,甘拜下风。读近几年一些美学新秀的著作,多有这种落伍的感觉。我本人读过不少中西古今的美学著作,我所信服的理论总是那些与我自身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黄君 《佛教文化》1995,(6):28-28
田东辉早就是一位画家,中国美术馆藏有他的画。但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当我猛然撞着他那以汉字线条变奏出来的现代书法作品,便好象在嘈杂烦燥之中骤然听到一曲清冷悦耳的田野牧歌,不觉为之心动。  相似文献   
13.
为证明年龄对老化的标识作用,研究假设降低被试的主观年龄可减少老年人的主观老化体验。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以主观年龄为自变量,分为"等于年代年龄"(控制组)和"小于年代年龄10±5岁"(实验组)两种水平,随机分配至两组的62名老年被试填写《个人老化体验问卷》,评估其主观老化体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后测中的主观老化体验不仅显著低于本组前测,也显著低于控制组,且这一结果不受被试最初自评的主观年龄影响。原假设得到证明,支持年龄对老化的标识作用。年龄标识对老化意义的简单化建构了世俗的绝对老化观。  相似文献   
14.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是每个人的居所,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对古建筑的考察和回顾,不仅是在见证祖先流传给现代人的历史瑰宝,而且还赋予了现代人审美创造的动机.  相似文献   
15.
摄影家的审美创作活动,经历了发现美、提炼美到创造美的过程。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可以说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摄影者审美意识的融入。如果在摄影创作中充分调动并运用审美意识,作品也会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申畅 《美与时代》2023,(8):102-104
作为承载文明传承之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文化遗产无疑是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者。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文化遗产展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交互式体验方式。通过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等多种技术相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为观众打造出沉浸式的参观体验。以文化遗产展示中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交互设计要素以及基本特征,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地探讨打造交互体验的路径。通过优化展示过程中的交互体验,使增强现实技术与文化遗产展示更好地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丝绸服装面料的再设计是指在服装面料创作中,设计师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在符合市场潮流又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对面料进行装饰纹样、肌理、色彩以及服装廓型等方面的二次设计,从而把握市场流行的脉搏,引领时尚潮流,避免外观风格趋同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畸形状况是,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人到社会的行为机制几乎全部交付利益驱动,由此造成从信仰到底线伦理的严重危机。审美与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述格局。现在的任务是,审美与艺术首先需回归本位,即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中国美学的引导首先是经由审美范式激活传统审美经验,使之进入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并成为提升之一维。因此,重要的不是仅仅研究传统范畴与理论,而是结合审美事件、人物与风俗的个案序列进行诠释,并转化为艺术。因此,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相似文献   
19.
愉悦情绪体验是音乐活动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通过系统回顾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 认为音乐愉悦体验与大脑奖赏系统的活动有关, 并涉及伏隔核与听觉皮层等其他脑区的交互。在这个过程中, 多巴胺的传递与音乐愉悦体验存在因果联系。基于预期视角, 奖赏预测误差理论和音乐信息理论模型可以解释音乐愉悦体验的产生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伏隔核及各皮层在音乐愉悦体验中的功能, 并整合不同的预期理论。  相似文献   
20.
张璇  周晓林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47-1854
审美对象特有的刺激属性会唤起观赏者特定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个体在欣赏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作品时会产生审美愉悦体验。审美愉悦-兴趣模型(PIA)认为, 审美愉悦体验包含审美过程中自动化加工阶段的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审美兴趣。近年来, 神经美学研究表明, 负责愉悦和奖赏的眶额叶皮层在审美过程中广泛激活, 是自动化加工阶段初级审美愉悦奖赏的神经基础, 而审美过程中纹状体亚回路中不同的连接和功能作用与两个阶段中审美愉悦的产生都有关联; 上述结果支持了审美愉悦-兴趣模型。但审美高峰体验时默认模式网络(DMN)相关脑区的激活和负责控制与理性思维的外侧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失活, 提示在PIA模型强调的自动化加工阶段审美愉悦和控制加工阶段审美兴趣之上, 还有整合升华阶段的审美沉浸愉悦, PIA模型需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审美愉悦认知加工模型及神经机制, 探索审美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和神经基础, 探讨不同审美经验愉悦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