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沙画广告将沙子的自然美、绘画的艺术美和谐统一于产品或品牌的宣传营销之中。这样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以其鲜明的新奇性、质朴性、亲民性和数字性强烈地作用于消费者的感官,通过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传播价值、观赏价值,有效地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及品牌的认知度,进而激发消费者对其所宣传产品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相似文献   
172.
西方人体艺术进入中国不过百年,但是给中国美术造成的影响却是革命性的,它使中国各种形式的人体艺术蓬勃发展。但中国老百姓对人体艺术的发展仍然褒贬不一,因为中国历来就是靠规范礼仪治国兴邦的,中国老百姓长期受着孔子礼学思想审美本质的深刻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致力于中西方传统人性观念优秀品质的融合,在全社会宣传、培育和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性和人的性观念,全面进行科学与艺术的人性观和性知识普及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代中国人体艺术的发展状况和孔子礼学思想审美本质的矛盾,给当代中国人体艺术的良性发展营造一个健康、愉快、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3.
梁亦琨 《天风》2002,(6):7-8
摩西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宁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保罗说,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宁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一个是旧约摩西,一个是新约保罗。他们的  相似文献   
174.
<正>古人关于"神合感"精神境界的描写,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一种别具一格的令人为之低回和遐想的艺术特色。而古人关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的表达,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令人为之心向神往的自然审美境界。它们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75.
浅谈清明     
肖天赐 《天风》1995,(4):32-32
春分以后,清明将临之际,便会出现郊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祭扫祖墓的情形,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遗传的文化习俗。在农村中,有的至今仍保留“祖宗祠堂”,在清明节祭拜祖先的神位,表示孝敬,盼望祖先保庇后代……  相似文献   
176.
在韩国,消费者可以说是真正享受到了当“上帝”的欢愉和快乐。上门服务在商界日趋普及,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77.
民国时期的都市美人图重塑了传统美人的形象,由过去女性含蓄内敛的形象流向于丰腴妩媚与健康自信。它不只是都市风情的浮华倩影,同时也浸染着民众享乐的性情欲望和道德观念。都市美人图的出现,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的争论。由于它处于中西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其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不可避免地成为隐性消费的对象,并具有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审美取向,而如何从中协调共存,如何在雅俗共赏之时重新阐述都市美人图中理与欲的辩证关系,乃是本文探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8.
藏传佛教法舞呈现出兼具佛教文化内涵与藏蒙民族特色的审美表达:借助音乐、服饰、动作艺术化再现宗教奥义;具有明确的宗教情感指向,是内在意识与外在动作的极致融合;传承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美学思想,追求平衡与稳定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79.
张姚 《天风》2018,(3):38-38
近年来,很多教会里愈加凸显和嫉妒纷争相左的另一个极端——“内聚”。所谓内聚就是教会内部某些小组、团契、侍奉团队,甚至是整个教会,他们极为抱团,彼此享受在一起的时光,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天地,外人根本无法融入,有意无意产生排他性气场。  相似文献   
180.
鲁枢元,男,汉族,出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