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0篇
  1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第三代新儒家对儒学的诠释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代新儒家在儒学诠释与创新中做出了超迈前贤的成就,代表了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四个新趋向:儒学本位坚持下的思想多元化的倾向;对知识论的注重与方法论的自觉,彰显"道问学"的转向;凸显批判精神和对话意识;批判"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儒学重建方向的肯定.与此同时,其思想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相似文献   
22.
黎新农 《天风》2006,(1):30-33
圣经观的问题,看似可以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实际上,教会的圣经观关系到教会如何看待和解释圣经,如何用圣经的真理指导教会的灵命实践。所以,圣经观代表了基督徒和教会的上帝观、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真理观。基督教会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如何诠释圣经的历史。丁主教提出的上帝是爱的圣经观,使中国教会不再重走西方教会思想史上每每陷于复杂的教义争论的老路,而是引导中国教会重视圣经的中心信息就是上帝爱世人,上帝的创造和救赎最终目的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因为上帝是世上一切真善美的源头。所以,丁光训主教提出上帝是爱的圣经观及神学框架,教导我们在一种动态的爱中去体验上帝与人的关系,去体验基督徒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再去争论教义的细节,不再人为地给教会设置一道无形的围墙;教导我们敞开胸怀接纳世上一切美好的真理,使教会作出更加美好的见证。丁主教的圣经观,为中国教会在今天的处境中解释圣经,并用圣经诠释引导教会的实践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3.
<正>一历史唯物主义有两种诠释路径,即结构的和实践的(以下简称结构论、实践论)。结构论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注重其结构要素、相互关系及功能的分析。它的理论构思的前提是对历史、现实做唯物主义的理解。因此,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将社会分为物质、意识两大块,分别  相似文献   
24.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这是物理教学界的共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能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5.
黄式三《论语后案》秉承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传统,对经典原义的追本溯源、对历史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礼制的终极肯定,使其成为一道别样的学术风景。《论语后案》在清代《论语》诠释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其对于礼制的回归,使得《论语》诠释重视制度层面的反思,对常州学派《论语》诠释宣扬变法改制有一定影响。《论语后案》为后世社会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同时也值得当下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26.
刘世明 《孔子研究》2023,(5):127-133+160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治政之书,历代为之作注疏者层出不穷。除我国之外,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诸国学者亦对其有着深入研究。尤其是历史上的朝鲜王朝,解《书》注《书》蔚然成气,盛行五百年而不衰。在朝鲜王朝的《尚书》学著作中,学者们或尊崇程朱理学,提出顺天惩恶、君臣和谐的治国要求;或信奉清代实学,依据古道和礼法来治理国家;或践行利用厚生,大力发展农工商业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总之,通过诠释《尚书》,学者们阐发心中的治国之道,是朝鲜王朝经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27.
黎汉基 《中国哲学史》2020,(2):33-39,70
皮锡瑞以“借事明义”概括《春秋》大旨,是一项错误而又有待辨析的学术主张。承认“事”的次要性、工具性和可阙性,不意味必须接受“事”的可伪性。皮氏的举证不能证明孔子和《公羊》作者同样允许“事”的假托,论证欠缺说服力。此外,“借事明义”的观点不见得符合经传的内容,掩盖了《公》《穀》二传也有强调史实的一面,因此不宜把它视作指导经传解读的有效原则。  相似文献   
28.
方东美借"机体主义"诠释中国哲学之特质,其"机体"思想具备三个向度的哲学意涵:第一,作为诠释方法的机体主义,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对怀特海机体哲学作出方法学上的提炼和转化;第二,作为本体论的机体主义,"普遍生命""双回向"的上下贯通使得人与宇宙世界的圆融无碍找到形上的依据,在儒道佛的阐释中分别体现为"生生""大道""真如";第三,作为中国哲学通性的"机体主义",它表现在儒道佛同俱"旁通统贯论""道论""人格超升论"等中国哲学之精神。此三种意涵构成方东美独到的认知范式,这种认知范式还理论于历史,还概念于语境,以"忠恕体物,道通为一"的整体思维方法以及体察万物的中庸之道对中国哲学作出真正"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29.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老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完整地保留了《老子》原文,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此书对《老子》的诠释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其预设的读者。作者隐去自身而托名神人以加强其诠释的权威性,突出身国同治以增加其吸引力,将"自然长生之道"升格为常道,以突破原文边界而开拓出新领域,下启了道教的产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表面上看不过是对《老子》的"解释",其学术地位依附于被解释的《老子》,但它有完全独立的价值,使这部注经作品本身也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30.
交流 诠释 求同尊异——关于生命伦理学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命伦理学的跨文化研究,重在诠释不同文化传统伦理观念的历史轨迹,尊重道德的多元性,同时寻求共同点,以促进人类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同伦理思想的交流中形成的某种共识和趋同,是社会共荣和医学发展的需要。否定伦理观念的多元和把伦理观念多元绝对化,都无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