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0篇
  1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爱是行动     
西方有一句谚语: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爱亦是如此,切实地付诸行动远远胜过堆积成山的文字。二千多年前,主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的罪恶,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世人至真至诚的爱。  相似文献   
102.
《大学》原是《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或与礼有关的学术思想的篇章。朱熹经过“移文补传”的工作,对原本《大学》进行文本改造和重诠解读,不仅使《大学》离经独立,自成一书,且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把它改造成了“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对《大学》文本的改造和解读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学理根据,但同时更是他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创新过程。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看,朱熹这种文本改造的意义和影响在于:为传统儒学的发展开出了新的命题,实现了经学和礼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也为理学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103.
104.
从研究方法与角度、研究范畴两个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经典针灸概念术语的研究概况,认为,目前针灸经典概念术语研究已有若干成果,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系统研究阙如、研究方法不足,文化角度的研究缺乏微场立场、缺乏临床立场的研究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5.
蔡方鹿  高健 《现代哲学》2012,(2):108-113
王阳明经典诠释思想和伽达默尔诠释学在"《五经》亦只是史"与"效果历史"、以己意说经与"读者中心论"、明道求实与实践哲学等方面具有相似处,而在理论的系统性、思想理论是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本体涵义等方面则存在不同。认识和把握二者诠释思想的异同,可从一个侧面认识中西哲学诠释思想的共性与个性,更好地促进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6.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几千年来为人们传颂、称道,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思想的重要性犹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学界更是将此书誉为哲学诗,其以锤炼的语言、诗意的方式、富有哲理的思考谈论天道、世道、人道,对宇宙人生进行了启发性的诠释,绽放出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07.
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109.
郑宇健 《世界哲学》2013,(1):123-132,161
从一种广义的自然主义框架出发,关于内容的基本哲学问题是:在一个本无内容的自然界中内容是如何可能的?具言之,内容源于何处,其地位之特殊性何在,内容与非内容的自然存在之间有何关系?本文通过对柏济新著《客观性之起源》中的相关观点,及其与当代不同种类的诠释主义立场之间的潜在争论的述评,试图对上述问题给出某种合理解答.这一解答涉及一种受自然进化约束的、与可诠释性条件相伴随的规范性.这是一种与自然主义相容的非还原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10.
何卫平 《世界哲学》2010,(2):110-123
海德格尔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是其弗莱堡早期思想的总结性文献,它最终确立了以"实际性的解释学"为核心的海德格尔思想的开端。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个讲座的基本概念、观点的内涵和联系,揭示了它们深刻的理论价值以及对后来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影响,着重突出了这个讲座的两个方面的意义:对海德格尔自己思想起点的意义以及在现代解释学转向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