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五台山研究》2007,(3):F0004-F0004
~~李留澜禅意书画艺术@李留澜$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上海这个现代化城市也不能避免,其结果对上海市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消极的影响,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和解决。本文就针对上海市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多发情况,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讨论食品安全问题因素与危害性,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上海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上海市民不再为食品问题而恐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以史学为主流,虽以传统史学的文献考据为主,但已受到实学的经世致用与西学的实证精神浸染。自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将这种实证精神发扬光大,不仅继承了传统史学的文献考证,更关注对社会现象的实地考证,从史学中发展出实证之学。这种实证主义转向既表现为重兴-繁荣时期的实地调查,也表现为发展-转型时期以来无论在研究方法、研究宗旨,还是学科依托上都有所突破的田野调查。  相似文献   
15.
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震 《学海》2003,(5):62-67
为探究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水平 ,本文在一般性描述的基础上 ,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评估。通过对城乡居民进行数据处理后的收入差距、现金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以及区域间差距等多方面的分析 ,本文认为江苏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要明显大于名义上的收入差距 ,并提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以及外部环境因素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受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东突"分裂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新疆暴恐活动进行了梳理与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注意力经济”看传统经济理论的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注意力经济理论”认为 ,在注意力经济这样一种“新经济”形态中 ,传统经济理论已经失去了价值。本文认为 ,“注意力经济”未否定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 ,未突破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 ,也未改变传统经济理论基本使命的定位等 ;恰恰相反 ,它为传统经济理论的回归提供了客观经济条件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药品价格“虚高”已成为近年来药品市场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考量药价“虚高”的成因,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药价“虚高”的结果———“有效需求人数”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背景下雇员主动离职模型的探索和验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兵  彭莱 《心理科学》2005,28(3):711-712,722
雇员主动离职研究持续多年,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对过程变量的关注和整个离职模型的整合。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上不足,初步提出了中国背景下雇员主动离职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加以验证。模型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钟罗金  莫雷 《心理科学》2005,(3):709-714
自我欺骗的施骗者和受骗者都是自我。这个特殊性导致自我欺骗的定义、类型、研究范式和机制等存在着争议。在系统梳理自我欺骗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自我欺骗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两种新的自我欺骗分类方法,探析了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