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为了寻求一种敏于责任的医疗资源分配方案,西格尔透过运气平等主义建构了健康机会平等原则。在他看来,健康机会应该公平地赋予所有人,不过在医疗资源分配上,只有那些因遭遇不可控因素而生病的不幸者才有资格获得政府的补偿,而那些因对自己健康不负责任而生病的不谨慎者则需要自己承担责任。该原则因主张放弃不谨慎者而招致放弃异议。尽管他尝试把基本医疗需求的道德要求与运气平等主义的正义标准结合起来回应放弃异议,但是该策略仍然存在论证上的缝隙。其中最大的症结在于运气平等主义价值多元论面临着价值立场分歧与道德标准冲突。  相似文献   
222.
徐梦秋  张宽前 《世界哲学》2023,(2):5-15+160
鉴于当前我国社会各领域仍存在着机会不平等现象,和实现机会平等对于各项事业与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继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建构和保障机会平等这一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提出要“推进机会公平”。于是,阐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机会平等思想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西方学界、政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结果平等主义者,忽视机会平等。但是对马恩的文本做详尽考察后就会发现,他们是高度重视机会平等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机会就是参加某种活动的权利,机会平等就是参加某种活动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是近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首要的和愈益迫切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机会平等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机会平等,达到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2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一种伦理学批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持有的一些伦理观念:一是包含选择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自主自由,一是包含身份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劳动对等的平等原则。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中得出这些伦理观念,也通过这些观念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马克思是借助"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概念讨论这一问题的。这个概念为马克思的伦理学提供了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认识论图景。这一图景为开发"第一人称视角"的规范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4.
康德终生关注人,尤其关注实践意义的人。在实践论范围内,他把人放置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上帝诸多关系中去加以审视。人与自身的关系其实就是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理性独立于并超越感性之自然从而争得自由,才有道德,才成其为人。于此,康德强调此种独立与超越之自由,强调理性自律的道德价值。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理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由的关系。理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由乃是基于道德之上的人格平等的关系,是诸多立法意志的平等关系。于此,康德强调人格之间的平等,强调理性立法的人格尊严。人与上帝的关系就是意志个别与意志一般、理性个别与理性一般的关系。康德引出上帝旨在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即至善问题。在康德看来,上帝乃是理性自身的一种主观设定,人对上帝的信仰不过是理性对自身设定理想的信仰,即对正义的信仰。于此,康德强调正义,强调理性战胜人类自我、调整社会的理想。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康德实践意义之人的真正内涵就是理性自由、理性平等、理性正义。康德大讲理性乃其一大贡献,但只讲理性又为其不足。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此,才有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之说。  相似文献   
225.
姚大志 《哲学研究》2012,(5):99-105,129
<正>我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一文(下引仅注页码),表达了关于分配正义问题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分配正义的原则。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如下:首先,一种分配只有得到弱势群体的同意,它才能是正义的;其次,分配正义的原则应该把弱势  相似文献   
226.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最早反思家庭伦理的思想家之一。他将平等看作人类社会的普遍公理,并试图以此改造不平等的三纲,但在一开始就不得不面对平等与父子之间的巨大张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有为将两者放置在“三世”说的理论框架之中,在以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以父子为代表的等级关系被限定为据乱世和升平世之法,从而在获得历史合理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价值普遍性,成为一种相对的价值。在《大同书》中,康有为通过追溯家庭、父子和孝道的起源,将三者还原为历史现象,并最终通过制度设计在大同世界将它们彻底消解,从而实现了平等对父子一伦的改造。康有为关于平等与父子的理论思考,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儒家的伦理基础,也开启了近代中国家庭革命的序幕。它提示我们,如何恰当处理平等与父子或个体与家庭的关系,仍是价值建设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27.
本书乃作者二十余年以比较哲学的视角从事儒学研究之成果。其目的欲以中西比较哲学为切入点,呈现儒家哲学之特点,并对当代儒学所面临之哲学议题,如民主与平等、女性主义、环境挑战、国际秩序以及儒学之国际化,着力探讨。本书以分析哲学研究儒学,行文与分析力求清晰、透彻。  相似文献   
228.
密尔的功利主义包含了两种"人"的图景。在《功利主义》中,人以"有资格的人"的形象出现,他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利他性;在《论自由》中,人以自由个体的形象出现,其特征是个性和自主。尽管这两种"人"都能纳入密尔的功利主义框架内,但两者形象并不完全一致,它们有接榫,但亦存在断裂。  相似文献   
229.
倪光道 《天风》2008,(8):2-4
想要改变"名活实死"的光景,就得遵照主的教导,就得遵照主的教导,在追求行为完全上下功夫.不仅在工作上,而且也在生活上,都要追求行为的完全.  相似文献   
230.
人际差异要求平等正义理论在探求"什么要平等"(平等的内容)之前,回答"为什么要平等"(平等的根据),后者对确认现代世界不公正的经济不平等及其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由阿马蒂亚·森明确提出却未能坚持到底的平等内容与根据之区分,在罗尔斯处的可能线索是作为平等根据的"人的特征",并可进一步明晰为康德意义上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即"作为目的自身的人性"。作为社会正义价值的平等,就是要尊重人性,摒弃一切偶然因素而把每一个人都当作目的自身来平等对待,不但有关首要善品与资源等客观方面的平等分配正义如此,而且对于个人将客观条件转化为自身福利的能力等主观差异方面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