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2010,(4):F0004-F0004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相似文献   
52.
"传神写照"作为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理论,是一个与"观看"有关的命题.绘画艺术是要通过视觉来感知的,通过"传神写照"这一理论来探析六朝绘画的观看方式,是探析"传神写照"审美意蕴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3.
在被掳时期(公元前586—538年),以色列两个派别的历史学家完成了他们很重要的历史学著作,都试图要给以色列和犹大的历史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要为重建以色列的社团生活提供一个行动的纲领性文件。,这两者的著作就是申典学派历史著作(the Deuteronomistic historical works)与祭司派历史著作(the Priestly historical works).申典学派著作包括《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本文引述各家思想,并提出一些笔者个人的观点,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同工同道对申典学派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54.
历史学家们习惯把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早期历史称之为“史前时期”,马克思在《&;lt;政治经济学批判&;gt;序言》中也使用了“史前时期”,但马克思在这里是另有所指,与习惯用法的含义不同。本来,马克思原文的意思是明确的,但朱唏先生在《马克思关于  相似文献   
55.
制度伦理的兴起,在今天的中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紧密相联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动摇了传统德性伦理的生存土壤,致使德性伦理的边缘化。但由此就认为制度伦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显然又是有失偏颇的。追溯制度伦理文化的传统根源,对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
转型时期的社会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刚 《学海》2005,(1):90-98
我国当前正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型 ,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要解决公正问题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 ,即共产党领导和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理当成为基本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应吸取西方公正理论中的合理要素。解决公正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制度性的建构使这些理论真正落到实处 ,成为能动的实践力量。本文从此思路出发对当代转型中的社会公正问题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可供选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7.
游学行脚是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佛教的一个优良传统。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创宗立派,许多有名的大和尚与宗派的创立者,通过国内外问道求法,成为一代宗师。游学行脚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博学众长,深刻领悟佛法。  相似文献   
58.
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东传日本的高潮时期 ,日本思想家全面接受和吸取了儒学思想 ,并结合日本国情加以阐释和创新 ,将传统的儒学思想融入日本社会各个层面 ,对日本文化发展及其社会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同时 ,也产生了某些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59.
传说,古代有个叫青铜的巨人,浑身的皮肤像青铜,坚硬无比,刀枪不入,打起仗来,所向无敌。他成为举世无双的英雄。  相似文献   
60.
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①这是唐玄宗对司马承祯的评语。的确,在许多道教名山中,都留下了高道司马承祯的足迹。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道号道隐,是盛唐时期的著名道士,上清第十二代宗师,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多部著作传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好学却无心仕途,二十一岁服巾褐入道,在衡山追随著名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此后,司马承祯开始遍游道教名山。一、与道教名山的仙缘司马承祯曾到过哪些名山呢?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云:“而后游句曲,步华阳之天(指茅山);盝桐柏,入灵虚之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