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罗晶 《伦理学研究》2012,(1):95-101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元商人的商德对于繁荣当时的商品经济乃至形塑后来商人之品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宋元时期商业环境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宋元时期商德的具体内容,寄望能对提高当世之商业精神有借鉴意义.宋元时期商德的具体内容有:求财重利与求仁重义的商业宗旨并存;诚信无欺与投机倒把的商业操守并存;保守守业与冒险创业的商业精神并存;团结互助与垄断排他的商业风气并存;勤劳节俭与奢侈求贵的商业品德并存;信奉迷信与崇尚科技的商业心理并存.  相似文献   
22.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全真道在江南的传播与发展,江西渐成为全真道活跃的地区。受地域宗教人文因素的深刻影响,江西全真道呈现出显著的特色:传播与发展比其他大多地域艰难而成就不小;与正一道派全面而深入地交流、融合;内丹理论建设成绩突出,为全真道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江西全真道在全真道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3.
宋元时期的禅寺制度,是后代禅寺规制的模板,其中所包含的寺院人事管理模式,也一直被后代沿用.在宋元禅寺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参与寺院各项事务,为僧众提供各种服务.他们就是宋元禅寺的职事僧群体.但这些职位不是宋元禅寺首创的,他们也有其渊源和演化过程,同时他们所负责的事务范畴,在宋元禅寺中,也可能处于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24.
前言中国佛教自宋代以后,禅宗和净土宗占为主流,在隋唐时期曾兴盛过的法相、华严、天台宗等都随之不振。不过华严宗和天台宗有所例外,这时由于从高丽觅回来一批在中国失传的佛教典籍,所以在宋代的江南又见于复兴,并分为山内与山外两派互相争论。可是,关于这一时期的法相宗的发展情况,以《佛祖统纪》  相似文献   
25.
褚伯秀,号雪巘,又号"武林道士",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有<南华真经义海纂微>106卷传世,曾注<道德>、<冲虚>二经,皆佚.淳祐丙午年(1246),西蜀的范应元在京师设席讲<庄子>,褚伯秀师从他学习,得<庄子>心印.  相似文献   
26.
陈璐 《美与时代》2016,(9):54-55
当今画坛所呈现工笔画为盛,写意画呈现日益渐衰的趋势。"笔墨"随着表现主题、题材、对象、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其表现范围和力度会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墨画的现状。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传统水墨提出质疑并试图突破的艺术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当代水墨,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水墨当代性要从传统中来,只有从传统中找寻自身的营养,才能真正展现中国水墨画的当代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27.
本文原是太虚一次学术讲演,表达了太虚对佛学基本思想和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共分五章:第一章“佛学大纲”,简要勾勒出了中国佛学的大纲。中间三章用三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一、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二、禅观行演为台贤教,三、禅台贤流归净土行。最后一章表达了作者重建中国佛学的意旨。  相似文献   
28.
宋元以来,珠三角地区伴随着海洋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观音信仰也逐渐在民间社会活跃起来,祭拜观音的庙宇由宋元时的点状分布发展到明清时的城乡林立。围绕观音祭拜而形成的观音借库和吃生菜会等民俗活动相当流行。观音信仰的主要信众是女性。观音信仰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家庭神位中的主神之一。  相似文献   
29.
中国宋元时代有众多学德卓著的临济宗禅僧东渡日本,也有很多在中国禅林受法的日本禅僧归国弘传临济禅法。他们在朝廷、幕府或地方武士建造的寺院传法、培养弟子,扩大临济宗在社会的流通范围。这一过程,经历了从早期由日本禅僧弘传所谓"兼修禅"到以宋元禅僧为主弘传"纯粹禅",促使日本朝野、城乡乃至普通民众对临济宗的了解,推进了临济宗  相似文献   
30.
宋元之际,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应日本幕府盛邀,南宋高僧无学祖元东渡日本,支持镰仓幕府的抗元斗争,同时祖元结合日本禅林的特点,用反复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