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25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宋代五山十刹寺制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政府的寺院管理中,五山十刹是等第最高、朝廷干预程度最强的一类官寺;其详细记载见于明清文献.学界或有视其为信实的材料并据以立论,而本文通过详细考证,认为这些记载是真伪参半的,并就禅院五山十刹制在宋代政教关系中的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12.
宋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医学和养生学,大量吸收有文化素养的儒生学医,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文人热衷于养生的风气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形成了宋儒养生流派.他们集我国古代传统养生之大成,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一系列宝贵的养生经验,如静坐、炼气、节食、饮茶、用香、间接服食丹药、使用药枕等是他们特有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213.
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香、或陈设、或敬神供佛。文献记载,人类社会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各种香料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驱寒取暖,而且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还是僧道巫医、平民百姓,对于香料和香炉都无不喜爱。历代用于熏香的器具,质地多种,造型也多样。  相似文献   
214.
李冶是唐代著名的女冠诗人.由于其道士的特殊身份和深受道教浸染的思维方式,她的诗歌中折射出了道教美学的义蕴.本文从其诗歌着手,认为她的道教美学义蕴有以下三点:一、"生即美"的道教美学生命意识;二、气韵清虚的道教审美心境;三、哲理体悟的道教美学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215.
宋代佛教从高深的义理之学转而成为大众的实用之学,它广泛深入到民众生活之中,信徒扩展至官僚、士大夫、地主、普通市民、村民以及商人等社会各阶层。佛教信仰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心理活动,更外化为信徒们参与的各种佛教活动,而这些活动在本质上多属于一种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购买放生物、购买或刊印佛经、塑造神像、修庙建塔、做佛事、转轮藏和其他布施行为等。在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宋代的佛教信仰消费也具有了世俗性、大众化的特点,同时,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渐浓。  相似文献   
216.
秦蓁 《孔子研究》2016,(5):90-96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217.
生老病死本是人间不可避免之事,可这种人生的转换在情感细腻的词人眼中,却演绎成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绝句。除了丈夫对妻子的悼念,妻子也不乏对丈夫的悼念词,本文就从男性词人和女性词人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一看宋代的悼亡词。  相似文献   
218.
林凡与齐己     
叶梦 《佛教文化》1995,(3):16-18
世上的人和事,都有一定的机缘。 林凡与齐己,两个益阳人,相隔一千年。一个唐代高僧,诗歌巨子,一个是当代画家,以工笔重彩闻名于世。然而,林凡与齐己却有千年隔世之缘。 结缘的契机在白鹭,那是一只从晚唐飞来的千年不死的灵鸟白鹭。 在林先生的花鸟画中,白鹭很见功夫。林先生喜欢画白鹭。林凡童年在益阳乡居的日子,“漠漠水田飞白鹭”的诗境刻入他的心灵。他回忆:推窗一望,田里尽是白鹭,风一吹,稻叶一翻,白鹭就像一颗一颗的钉子。故乡的白鹭在林凡的心中已成一种永恒。  相似文献   
219.
论宋代理学理性精神的承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联系思想史和文化史发展的背景,从哲学的层面上剖析宋代理学,就能发现,在理学体系中确有一个富于理性主义色彩的思路和框架,体现着宋儒人文思想的“真精神”(梁漱溟语)。那么,宋代理学理性精神的源头究竟在何处?其理性精神的内涵及实质又是什么?本文拟作分析。 一、《周易》与理学理性观念的确立 从源流上看,宋代理学理性精神的思想理论来源当然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20.
沈德溶 《天风》1995,(2):2-3
《天风》是吴耀宗先生于1945年2月在成都创办的,至今已整整五十年。 吴先生为什么要在抗日战争的后期来创办这个刊物呢?他在《天风》的《发刊辞》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抗战已经到了一个最严重的阶段,中国的前途如何?就看我们如何渡过这一个危急的关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