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77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31.
浅谈临终医疗的双重效应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重效应原则常用于临终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药物为患者解除痛苦,但可能导致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死亡,这在伦理上是可以接受的。但目前仍存在着较大争议,特别是如何认定医师的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232.
四君子诗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相似文献   
233.
框架效应及其认知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架效应违背了不变性原则,是描述性决策理论违背规范性理论的经典异像。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代表的经典框架效应又称作风险选择框架效应,此外还包括特征框架效应等不同类别。框架效应受损益值类型和大小等社会线索影响。除展望理论可以解释其认知机制外,模糊痕迹理论和概率心理模型等也对此加以解释。框架效应的脑机制在大脑右半球和杏仁核等区域。文章最后对全文做了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234.
随着"语言学转向"的不断深入展开及其所产生的强烈效应,语义分析成为当代反实在论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从而也将语义分析方法从句法理论的边缘地位转变成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角色.  相似文献   
235.
采用连续再认范式, 考察了不同延迟条件下, 汉语口语词的重复效应。结果发现, 立即重复产生了最大的反应时的易化, 随着延迟的增加, 易化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在ERP上, 与首次呈现相比, 重复呈现的词会诱发广泛分布的更正的波形; 并且随着延迟的增加, 重复效应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晚:立即重复条件从200ms左右开始, 间隔一个词重复条件从300ms左右开始, 间隔8~10个词时, 重复效应从400ms左右开始。三种条件下的重复效应分别反映了对再次呈现的词的声学语音特征加工的易化、语义加工的易化和情景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236.
高志华  鲁忠义  马红霞 《心理学报》2011,43(12):1380-1387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的方法, 从体验认知的角度探索了汉语简单否定句的动态理解过程。以具有对立谓词的汉语陈述性的肯定句和否定句为实验句, 以与否定句的两种状态相对应的图片为实验图片, 并构成句子-图片匹配/不匹配两种匹配状态。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1在以250 ms为间隔时间的条件下,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有显著的匹配效应; 实验2以750 ms为间隔时间, 则未表现出匹配效应, 而实验3以1500 ms为间隔时间, 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又表现出显著的匹配效应。实验结果证明, 具有对立谓词的简单的汉语否定句理解的心理模拟过程, 并不像两步模拟假设所设想的那样遵循着先模拟被否定状态再模拟实际状态的顺序, 而是在理解的初期就完成了对事件的实际状态的模拟。  相似文献   
237.
索涛  冯廷勇  顾本柏  王会丽  李红 《心理学报》2011,43(12):1430-1440
“做效应(action effect)”是指决策中由“做(action)”与“不做(inaction)”行为引起的相同决策后果, 却诱发了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ANSIE量表筛选了责任归因不同倾向的两类被试(极端内控者、极端外控者), 运用ERP技术, 在一项简单赌博实验任务中考察了这两类被试的“做效应”差异及其电生理证据, 旨在探讨责任归因对“做效应”的调控作用。行为结果表明, 无论结果输赢,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结果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情绪强度和责任感强度都比“不做”行为诱发的明显大; 脑电结果表明, 在FRN和P300上, 极端内控被试的“做”与“不做”行为诱发的FRN和P300波幅之间都没有差异, 而极端外控被试的“做”行为诱发的这两种脑电成分波幅都比“不做”诱发的较大。简言之, “做效应”在极端内控被试身上表现不明显, 而在极端外控被试身上表现明显。“做效应”很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不同行为导致的相同决策后果的责任归因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38.
他人的注视线索可诱导观察者将注意自动地转移到该线索所指示的方向上去(注视追随), 但仍不清楚注视方向的知觉在注视追随中起到何种作用。本研究结合注视适应和注视线索提示范式发现:知觉到的注视线索角度越大, 其线索提示效应越强; 知觉适应后被试判断注视方向的准确性下降, 注视线索引起的注意转移量显著减少。可见, 对注视方向的知觉能直接影响注视追随行为, 而注视方向抽取受到刺激显著性(注视角度)和知觉适应等因素的调节。这提示:在意识状态下, 注视知觉与注视追随存在直接联系, 即可能存在从注视知觉系统到注意转移系统的皮层加工通路; 注视追随并非纯粹的反射式加工, 它受自上而下知觉经验的调节。  相似文献   
239.
汪海玲  傅世敏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588-1594
面孔倒置效应是指, 个体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显著低于对正立面孔的再认成绩, 而且, 与普通物体的倒置效应相比, 面孔的倒置效应更大。研究者们针对面孔倒置效应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 两种主要的理论解释是:第一, 倒置面孔破坏了面孔的结构特征, 影响了面孔的整体加工, 所以, 个体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较差; 第二, 眼睛在面孔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尤其在倒置面孔中的作用更明显, 使得倒置面孔N170波幅较高。ERP和fMRI研究提示,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眼睛、注意等在面孔倒置效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0.
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指当读者正注视某个词(即位于中央凹的词n)时, 可以获得词n右侧词(即位于副中央凹词n+1或词n+2)的部分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能否从副中央凹预视到信息, 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 探讨阅读过程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产生的条件、影响因素及机制, 成为阅读心理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进展, 包括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研究范式, 中外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的信息类型、不同类型信息预视加工的时间进程, 以及空间上获得预视信息的范围。最后提出中文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预视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