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研究以319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群际背景中,个体对圈内和圈外的规范者和偏常者的评价模式,探索白乌鸦效应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群体内,个体评价偏常者总是高于规范者,这与国外研究不一致;个体评价圈内规范者高于圈外规范者,评价圈外偏常者高于圈内偏常者,这与以往研究的白乌鸦效应一致;(2)随着偏常成员偏离忠诚的程度加剧,个体对规范者的评价更积极,对偏常者的评价更消极;(3)随着群际偏见提高,个体对圈内规范者的评价提高,对圈内偏常者的评价下降,对圈外成员的评价不受群际偏见影响。  相似文献   
112.
陈星桥 《法音》2014,(6):61-68
正2014年5月21日晚,"中国心理治疗界与佛学界对话"大型公益讲座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医院心理与治疗中心治疗师方新老师主持,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德国著名催眠治疗师Bernhard Trenkle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凤池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天君教授、中国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苏晓波老师、北京林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朱建军  相似文献   
113.
张蕾蕾 《法音》2015,(2):44-46
<正>一、研究之开创寺院经济,可谓是佛教存续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其作为一个学科问题被提出和关注,则仅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陶希圣先生为首的一批社会经济史学者在整理古代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寺院及其寺院经济已经成为能与国家力量相抗衡的势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发现让陶希圣及其弟子进行了相关探索,1934年至1937年  相似文献   
114.
肖云晓 《天风》2016,(6):32-33
门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的表现。虽然如今门第观念经常受人诟病,但在今天的社会,类似观念仍旧存在。今天社会不再以阶级或等级来划分人群,但近代社会学者划分的“社会阶层”依然类似于过去的门第。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即具有相对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具有相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婚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方式,因为婚姻形成家庭。不可避免,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必定受门第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包兆会 《天风》2016,(11):46-47
正徐宗泽(1886-1947),字润农,教名若瑟,生于青浦县(现上海市青浦区)蟠龙镇,是徐光启第十二世孙。他是近代卓有成就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运动众金支持者中的一名实践者,著有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多部论著。他是近代卓有成就的中国天主教史研究专家,出版了《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等著作。他还是中国天主教本土化运动众多支持者中的一名实践者。他也是一位博学  相似文献   
116.
魏道儒研究员主编的《世界佛教通史》,经过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通力合作,十年寒窗,辛勤耕耘,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全书共14卷15册,836.6万字,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这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创举,可喜可贺,应予评介推广,让更多的读书爱好者拥有此书,成为此书的读者和藏家。  相似文献   
117.
群际态度是人们对于某一群体的喜欢或不喜欢,包括外显群际态度和内隐群际态度,它是一个群体对另一群体正负连续体的评价。群际信念是人们对某一群体特性的刻板印象。以往研究认为,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是耦合关系,相互影响,相倚存在。但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也存在分离性证据,即存在矛盾性和非统一性。为何形成耦合或者分离,文化定型论、群际态度补偿机制(低地位群体的创造策略、高地位群体的慷慨策略),以及认知差别等都成为调节性平衡点。探讨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的分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对于干预和消弭群际边界与群际冲突,缓和群际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可以支持其独立路径予以针对性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18.
石晶  崔丽娟戚玮 《心理科学》2021,44(6):1411-1418
集体行动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弱势群体利己型集体行动,很少有研究考察利他型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双随机设计,通过三个实验探讨积极群际接触与利他型集体行动的中介效应因果模型。实验1采用想象性群际接触范式操纵积极群际接触,发现积极群际接触促进利他型集体行动,系统公正感和群际评价中的热情维度起中介作用。实验2与实验3分别操纵系统公正感和热情,检验中介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证实了积极群际接触-系统公正感、热情-利他型集体行动的因果关系链。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 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群体情绪感染, 即群体内部成员间的情绪感染交互过程。群体情绪感染不仅包括个体间的直接情绪感染, 而且受到群体认同、共同行为以及集体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集体仪式的过程框架, 分析集体仪式的三要素即同步动作、共享注意和共享意义与群体情绪感染的关系, 能更清楚阐述群体情绪感染的发生与增强过程:集体仪式通过自我定型和自我锚定增强群体认同, 在认同基础上的身份融合促进个体关注群体身份, 导致个体的自我表征发生转化, 社会自我的突出使其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最终增强了群体情绪感染。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群体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丰富其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0.
王青 《哲学动态》2012,(2):107-108
2011年11月19-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日本哲学会主办、日本庆应大学人文国际COE(文部省卓越研究基地)"逻辑与感性的前沿教育研究基地"协办的"第三届中日哲学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