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方宁 《天风》2010,(12):17-18
<正>查理·卫斯理说:"除爱之外一切皆舍,来救无望堕落族类.""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人都往高处攀登,但耶稣基督则相反,他甘心降卑,他撇弃一切的荣耀,道成肉身、存心卑微、经历十字架的羞辱和死亡,并降在阴间。他没有抓住"本有神的形象"、"与神同等"不放,反倒虚己,倒空一切,毫无保留。正如查  相似文献   
222.
张树云 《天风》1994,(11):43-43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即将到来,为配合各地教会欢庆节日,本刊先期发表以下两篇文章,供预备节目之参考。  相似文献   
223.
在《荀子·非十二子》中,有一段批评子思、孟子的话:“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在《...  相似文献   
224.
承继前篇,本文以逐章解读的形式,对帛书<二厽子>下半部分中的疑难词句和其中所涉及的易学问题进行了发掘和疏通,试图解决先秦及汉初易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25.
帛书《二三子问》篇有"理顺五行""必顺五行"之语,其中具有时令含义,核心内容是"顺天",顺应天时之意,具体指顺应五行、四时以及寒暑之代序。此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农事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即《管子·四时》所云"圣王务时而寄政"之意。可以说,《管子》"知四时"与《二三子问》篇"顺五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皆源于对四时的关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播五行于四时"。对此,帛书《易传》没有给出具体方案,而《管子·五行》篇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这涉及君主行政的具体措施,其中透露出天地人一体的宇宙整体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26.
观夫释迦如来之垂化①也:净法界身,本无出没;大悲愿力,示现受生。洎兜率陀天②为护明菩萨;降迦毗罗国,号一切义成。金团天子选其家;净饭圣王③为其父。王象乘日,示来于大术胎中;金轮作王,降④诞于无忧树下。现⑤八十种随形之妙好,灿若芬⑥花;示⑦三十二大士之相仪,皎如圆月。四方而各行七步;九水而共沐一身。现优昙花⑨;  相似文献   
227.
以往各期“通联片羽”往往以很零碎的形式刊登多位读者朋友的来信,这种形式能够尽量多地反映读者的具体意见和想法,当然值得继续保持。但是,因为较多地接触读者来函,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读者所关心的问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比较大而复杂甚至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的疑惑,比如佛教与气功等热点、与道教基督教等其它宗教关系,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是我们今天经济体制大转型、各种文化大交流大碰撞的直接反映。本栏目有责任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这些困惑与想法的园地,所刊长文与其它栏目相比更多地带有个人请教的色彩,不代表编者意见,以期促进读者朋友之间加强沟通,解惑答疑(可直接给本栏目主持来信)。  相似文献   
228.
本文详细钩稽《归真总义》引用的域外伊斯兰教典籍的片段与中国学者的言论,在归纳的基础上,简单地讨论了晚明中国江南地区伊斯兰教的一些情况,主要包括经典的流传和学者的学术讨论情况。  相似文献   
229.
《淮南子》是由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主持、众宾客集体撰写而成。这是继《吕氏春秋》之后,一部以道为主兼采众说的体系较完整的鸿篇巨制,对汉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仅就《淮南子》哲学思想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加以论列。由于刘安哲学是董仲舒哲学的对立面,所以也不得不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