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王启龙 《法音》2003,(8):14-23
新中国成立,可谓改天换地,这为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少从旧社会步入新社会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继续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为推进新时期的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惜,后来运动不断,尤其是“文革”期间,学术几乎陷于停顿。因此,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与藏传佛教研究相关的文章着实不多。据统计,从1950-1979年,只有100余篇文章发表。其中大多发表在《现代佛学》等杂志上,主要篇目有如:通论类有牛山、慧吉祥、司马平的文章,是藏传佛教方面概述性的文字[1]。这方面法尊法师的《西藏前弘期佛教》和《西藏后弘期佛教》…  相似文献   
852.
杨曾文 《法音》2003,(11):29-34
1250年前,即公元763年的年底,唐代著名律僧鉴真大和尚在经历艰难曲折的连续5次东渡失败之后,终于第6次东渡成功,开始了长达10年的传法授戒的生涯,为佛教戒律在日本的传播,为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章。今年既是鉴真大和尚成功东渡1250周年,又是鉴真大和尚圆寂1240周年,并且还是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可谓因缘殊胜,千载一时。在此时刻,重新回顾鉴真大和尚不惜身命毅然东渡传法的感人事迹,从中汲取为了实现理想而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一、鉴真东渡前的日本佛教:“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日本自古…  相似文献   
853.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854.
谶纬之学是汉代的一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学术思想。它的形成,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结合的精神成果之一。具体来讲,齐地的方士文化与鲁文化的代表儒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适应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组合形成了谶纬之学,并对汉代政治和文化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55.
本文集中讨论了初唐佛性诤辩中窥基、慧沼与法宝之间的论争,通过对三人思想的分析,意在究明唯识新译今学与如来藏学思想的分歧所在,并进而阐明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义理系统的分别.文章指出,初唐佛性诤辩已经具备了宗派相争的规模,辩者已经尝试从某一特定立场出发来系统化流传中土的诸种佛教经论教说,因此通过佛性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大致透析出不同佛学体系的根本分歧,而且也可以从中寻绎出佛性教说与中国心性传统在表达结构上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56.
中国传统精神哲学论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传统精神哲学包括精神形上学和精神修养学两大部分,其旨趣在于人的精神提升与精神超越。儒、道、佛三家分别以道德心、自然心和清净心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点,并提出入世、隐世和出世三种精神超越之路。这些学说虽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亦包含普遍性与恒久性的思想成分,对于现代精神哲学的理论建构和现代人的精神修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57.
荀子礼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礼学见长。荀氏之礼学,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学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学之人本文化论;苟子由群论分,以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法,引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学之社会政治论。  相似文献   
858.
郑伟宏 《法音》2002,(12):18-22
一、因明随唯识重光如果说因明学在唐代是与唯识学的兴衰沉浮休戚相关的话,那么在近代,因明也是随着唯识学的复苏而复苏,随着唯识学的弘扬而得以弘扬。从明末到清代中期的二百多年间,汉传因明成为绝学。直到晚清,中国传统佛教的复兴与转换才给因明的复苏带来一声春雷。近代中国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烈震荡,传统宗法社会日趋崩解。在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传统的宗法统治思想也日趋衰落。传统中国佛教就在西学的撞击和孔学的衰落所造成的思想饥荒中应运而起。清末民初,佛教各宗普遍复兴,晚清思想界涌现了一批学佛的文化精英。梁…  相似文献   
859.
本通过大学生对悉尼奥运会反响的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对悉尼奥运会的关注情况、对奥林匹克主义和现实危机的态度、以及对奥林匹克知识的了解,为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依据,进而为2008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提供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60.
信灵 《中国道教》2002,(5):49-50
道教祖师讲道 ,阐教的目的 ,在于使众生由迷转悟 ,同登仙界 ,证取金仙大道。道教徒的行为 ,贵于依教奉行 ,依戒力行 ,因为学道就是学习了脱生死 ,度人度己的老子教法。一个人可以信奉道教 ,也可以不信 ,但离不开道的范畴。《道德经》云 :“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是其证明。众生按老子教条实践笃行 ,就可以得道成仙。反道而行 ,则永劫沉沦。本文仅就老子所言“五戒”清规 ,谈谈道教与人生的关系。天生万物 ,唯人为灵 ,做人必备的条件 ,就是所谓人格。人格的标准 ,儒道释的解释各有不同。儒家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