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0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1078篇
  492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624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采用感知教师支持、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对49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感知教师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感知教师支持能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感知教师支持可以通过掌握趋近、表现趋近、表现回避间接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2)学业自我效能感→掌握趋近、学业自我效能感→表现趋近、学业自我效能感→表现回避三者分别在感知教师支持与学习投入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掌握回避的中介效应则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感知教师支持不仅能分别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掌握趋近、表现趋近、表现回避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还能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高中生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62.
任俊  高肖肖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24-1232
道德情绪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道德情绪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一种复合情绪, 主要包括厌恶、移情、内疚, 羞耻等。道德情绪影响下人类会产生某些典型行为, 这主要包括道德洁净行为和道德补偿行为。心理学研究道德情绪的实验范式很多, 主要有行为回忆范式、实物或图片刺激范式、情境设置范式等。有关道德情绪的未来研究主要应注重于探讨正性道德情绪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道德情绪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以及探讨道德情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3.
李宏利  张雷 《心理学报》2010,42(5):618-624
基于风险行为的性选择理论, 通过内隐启动的方法探讨了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对两性风险行为报告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男性接触求偶线索, 与接触奖赏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进行娱乐领域、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而女性接触奖赏线索后, 与求偶线索相比, 更有可能会从事社会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 两性接触求偶线索与奖赏线索后都较少可能从事经济领域的风险行为活动。这些结果符合性选择理论, 说明与求偶有关的信息线索能够诱导男性进行高风险活动, 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冒险行为可以作为好基因的标志增加男性获得配偶的机会。这些结果还揭示了, 求偶动机对男性冒险行为的诱发作用远胜于外部动机(如金钱奖赏), 因为求偶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需求。  相似文献   
64.
运动技能学习对视觉表象操作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鸣 《心理学报》1997,30(2):121-129
以视觉表象的操作速度和准确性为反应变量,对210名不同运动技能学习水平者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运动学习者的技能水平对其视觉表象操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前者高后者也高,反之亦然;(2)运动学习者的视觉表象操作能力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有关。在田径、球类、游泳、武术和体操五大类项目的学习者之间,以体操运动员的操作速度和武术运动员的操作准确性发展水平较高,而其他运动员之间未表现出有关的显著性差别;(3)从事运动技能的学习者在视觉表象的操作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优于一般文化知识学习者的倾向;(4)视觉表象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与人的年龄、性别和文化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65.
人生观的心理学研究:人生认知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林  李琼 《心理科学》1998,21(5):463-464
1前言人生认知既个体对人生目的和行为方式的看法,人们通常将它称为人生观。人生观对行为会产生巨大影响是很多从事教育、心理咨询和人事管理工作的人都认识到的一个事实。那么,人生观是如何对行为产生作用的呢?它对行为的作用有多大呢?心理学界对人生认知的研究是很有限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待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对人生认知有过一些探讨。最早对人生认知进行量化研究的是莫里斯。他在1948年编制了“生活方式”问卷。被试就他提出的13种生活方式进行回答。后来,Dempsey&Dukes在1966年对Morris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66.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文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概述,包括理论的提出、内涵、测量方法以及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了理论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在小学生感知学校气氛和学习倦怠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2021年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法,采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Learning Burnout Inventory for Adolescents)、感知学校气氛量表(Perceived School Climate Scale)、心理韧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s)、自我控制量表(Brief Self-Control Scale)对56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小学生感知学校气氛、心理韧性与自我控制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2)感知学校气氛可以通过心理韧性、自我控制、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的中介链来影响学习倦怠,其中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8.673%、6.637%和29.646%。结论 :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在小学生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通过提升小学生感知学校气氛的水平可以作用于其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进而影响其学习倦怠。这对于引导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自律性,减少学习倦怠感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冲动性特质与异常进食行为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困难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冲动性特质量表(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11,BIS-11)、荷兰饮食行为问卷(Dutch Eang Behavior Quesonnaire,DEBQ)、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对某大学56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采用中介分析考察情绪调节困难在冲动性特质对异常进食行为影响中的作用。结果:(1)冲动性特质正向预测情绪性进食(β=0.083,t=2.008,p=0.046)和外部性进食(β=0.112,t=2.640,p=0.008)。(2)情绪调节困难正向预测情绪性进食(β=0.254,t=6.162,p<0.001)和限制性进食(β=0.113,t=2.616,p=0.010)。(3)情绪调节困难在冲动性特质对限制性进食(R2=0.072,F=10.320,p<0.001)、情绪性进食(R2=0.113,F=15.658,p&...  相似文献   
69.

自主在医学伦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临终决策中,必须对病人自主从主体自主和行为自主两个维度加以区分,并强调缺乏内外部约束的重要性,尽管内部约束对病人自主影响巨大,但它并不会破坏临终决策的行为自主。在回顾两种反对将行为自主作为理解临终决策手段的意见基础上,应当实现行为自主的标准从完全自主向充分自主的转变,充分自主的优势在于它对各种医疗环境和背景条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根据这一标准,诸如临终病人的死亡选择并不需要完全自主,充分自主即可。

  相似文献   
70.

基于对10名疫情期间曾支援前线的医护工作者的深度访谈,并结合对网络平台相关文本的内容分析,旨在透过新家庭主义视角,致力于探讨医护人员在面对家庭与国家二者关系时的矛盾与张力,呈现其支援实践中形成家国平衡的文化与社会逻辑,从而探究其做出“舍小家、为大家”的支援实践的行为机制和合理性基础。研究认为,医护人员支援实践的抉择是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在医护人员进行综合考量下的结果。这一权衡过程主要体现为国家在场的驱动与感召、家庭弥散渗透下的调适和个人个体主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