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可分为青年时期和后青年时期两个阶段。青年时期毛泽东基于对个人地位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强调个人的主观道德修养,并将此称之为“精神的个人主义”。随着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毛泽东形成并发展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两个不同时期的人生价值观,其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以解决中国向何处去、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谋利益及与之相适应的种种奉献精神为最高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42.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对“忠”的论述非常全面和系统,其中既包括对“忠”的学理性探讨,也包括对忠德的培育、践行等的方法论指导,构成了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完整体系。孔子的“忠”具有泛伦理特征,在他看来,“忠”是一切人都应具备的道德品格,不存在主体上的选择性;“忠”的美德不仅应当施于主体以外的所有人,而且应当施于主体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施于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43.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44.
主客体互倚性模型(APIM)以成对数据作为分析单元,是成对数据分析的重要方法。基于APIM中的主体效应与客体效应,Kenny等人论述了APIM的四种成对模式: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对偶模式与对比模式。通过定义客体效应与主体效应的比值为k,Kenny等人提出了定量指标,以分析主客体互倚性的成对模式。成对模式分析有助于简化数据结果、检验理论模型、解析群体互动过程。虽然k值的检验程序较为复杂,但APIM成对模式及k值的提出,对于成对数据分析,特别是家庭研究与组织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鹿博 《孔子研究》2024,(1):98-107+159
“默识”在汉唐期间的《论语》诠释中本属一般性的知识论议题。至宋明,伴随心性哲学的发展,得力于理学对“心”之认知力的开拓、心学对认知隐默面向的极力发挥,乃至佛学之禅修理念的影响,“默识”逐步转变为冥契本体之认知方式与主体涵养之实践要求。“默识”的工夫论演化呈现了儒家心性修养路径在“道问学”与“尊德性”之间的微妙转换,同时凸显了儒家心性哲学乃是朝向两个层面的确定性寻求,即确定得者为真(朝向本体)与确定真得(朝向主体)。对“默识”的工夫化进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为儒家心性哲学工夫论的探讨提供一历史与逻辑的线索。  相似文献   
46.
史金波 《法音》2005,(9):19-25
五、僧人和度牒西夏是多民族的王朝,其僧人也是多民族的成分,包括主体民族党项、汉、藏、回鹘以及印度(天竺)僧人。其中党项族僧人人数最多。回鹘僧人在西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西夏前期译经的主力。元昊和秉常时代译经的主持人白法信、白智光两位著名的僧人,应是汉文文献中反复提到的“回鹘僧”的代表人物。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影响颇深,在西夏的藏族僧人数量较多。11世纪末以后,伊斯兰教在印度强力推行,对原来的佛教造成重大威胁。不少印度僧人为躲避灾难并宏扬佛法,纷纷到西藏传法。同时一些印度僧人也到佛教兴盛的西夏传法,有的人…  相似文献   
47.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带有厚重的价值论色彩,昭示了强烈的主体尺度的特色.在辨证论治方面,它强调主体对于输出信息的价值判断,而非事实性认识;辨证论治标准的非客观化、非量化,会使不同主体在直觉体悟下产生不同的辨证结果,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论治方法;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的现状也使中医经验的拷贝效果往往难以得到预想的重复.中医疗效表现出复杂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48.
汪新建  吕小康 《心理科学》2005,28(4):998-1001
本文视时尚消费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在麦克莱肯的意义转移模型基础上提出意义互动模式,强调消费者的消费主体地位和时尚消费的创造性功能,指出消费者不仅接受着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解构和重构积极地进行着意义和自我的建构。作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消费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意义表达和自我建构的工具。  相似文献   
49.
孔明安 《现代哲学》2004,(4):112-120
本文主要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当今法国哲学家让·鲍德后期晦涩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其命定策略的考察,阐发了鲍德里亚后期哲学的重要意义:(1)鲍德里亚后期思想是一种典型的悲观的技术决定论;是现代技术决定论的翻版。(2)鲍德里亚的后期思想是对近代理性哲学的颠覆和“反动”,它试图通过对技术与人的关系的思辨考察,消解近代理性哲学中的大写的主体的“人”,并给出了未来技术社会中一幅悲观可怕的“人”的命运的图画。(3)后形而上学的玄学则是鲍德里亚思想的最终归宿。鲍德里亚后期思想既有其悲观主义的极端倾向,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需要处于信息社会的我们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50.
黄立营 《学海》2004,(3):177-180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实现人的自主、自觉与自由 ,表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现代社会应不断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