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天主教》2009,(4):50-50
在一个反省伽利略事件的国际会议上,论者称信仰与理性存在着核心的对话基础,而教会过去谴责伽利略,是有关人士未能区分信仰与科学的界线。  相似文献   
22.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所以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登上历史学习的舞台,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相似文献   
23.
卢梭的选择     
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的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年金。有了一份国王赐予的年金,就等于有了一份有保障的固定收入,这对于居无定所,入不敷出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的恩赐,可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听一听他在《忏悔录》里所陈述的理由吧:“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会加到我身上的那付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中国有句俗语:“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食人俸禄,就要为人谋事。卢梭拒绝了国王,注定还要过漂泊不定的生活,但却保持了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这是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者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4.
黎约瑟 《天风》2002,(1):48-49
“因信称义”是神的恩典,是圣灵启示给我们的真理,对所有未信者真是一个极大的福音,是神给所有迷失(惘)之人开出的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也是历世历代以来每位基督徒曾走过(也是必须走)的路。有人曾为“因信称义”质疑上帝的公义:罪大恶极,做了一辈子坏事的人临终的一刻钟就因为相信耶稣基督,他就因信得进乐园;而那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就因不信或者没有机会信(统称未信者)就不能进乐园吗?对于前一种情况,我  相似文献   
25.
扬雄政治上主张改革,价值上维护天人相应正统核心话题,率先批判谶纬神学,批判经学神秘化。他模拟《周易》、《论语》,撰《太玄》、《法言》,建构太玄哲学体系,以维护孔孟正统。他借天命以明人为,托圣训以砭时政,试图化解西汉末年政治和价值危机。化解政治危机的要旨是身正而政正,立身就是修养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格。道、德、仁、义、礼是人身所具有的天性,不能丧失,具此五者,才会实行仁政德治。在人性论上,他试图圆融孟子与荀子的善恶论,而提出"善恶混"的主张,打破了人生来就善就恶的束缚,提出人人在人性善恶面前都可以获得成善成恶的机遇和平等权力,这是化解社会政治、价值危机的人性基础。太玄哲学与《周易》以一分为二思维方式展开世界图式不同,而以天、地、人三才的三分法开出世界图式,建构了玄、方、州、部、家、赞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26.
赵慧娟 《天风》2009,(12):20-21
序曲 探寻那一段黄沙淹没的古道,追索那一行岁月掩埋的脚印,寻觅那一串渐渐远去的姓名,撩开历史云雾般的轻纱,  相似文献   
27.
廖润华 《天风》2009,(4):59-59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这里的经文特别提到“道路”、“真理”和“生命”,这是基督徒灵陛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28.
29.
对传统礼乐文化不同态度,除了时代变迁,还缘于主体在不同意义层面上言及礼乐.从字源上看,礼乐昭显了一种文明生存之追求.先秦思想世界中的礼乐呈现出礼乐之文、礼乐之情及礼乐之本这三个层面上的意义.儒家思想历史展开,渐次凸显对此三者一体性关系所蕴涵的"合内外之道"追求.先秦礼乐不同观念形态间的演化,既是先儒对礼乐认识的推进与深...  相似文献   
30.
王晶 《孔子研究》2021,(2):149-156
"勇"作为一种道德内驱力,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有提撕作用.孟子区分了大勇与小勇:小勇是驱动性作用,聚焦于外在目标,体现于生理、情绪的变化,着眼于个体实践行为的展开,可通过自身的修养加以调整;大勇是保护性作用,聚焦于内在目标,采取理性、道德的特殊形式,着眼于高尚的品格和人性的完善,是道德主体战胜困难、臻于理想人格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