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因为所有正信宗教的核心都是"仁爱"与"正义",世界上的每一种宗教,都应该是和平的使者、冲突的调节者,而不是任何不和谐事件的制造者。西方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有一句名言:"只知一种宗教者,一无所知。"这句话实际上为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2.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分歧。本文从训诂文献出发,认为"忠"恕"是在"克己"上统一起来的实现"仁"的心理换位原则。对于"忠"恕"的关系,本文认为"忠"恕"并非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也并非是"因忠而恕"的因果关系,相反,"恕"在外延上涵盖"忠",应该是"忠"的心理前提。  相似文献   
113.
表面上看来,孔子宗教观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交织着理性和非理性、去魅和蒙昧等多种令人费解的矛盾因素。然而,若能用中庸之道去洞察,孔子的宗教观又变得那么明晰而睿智。就其本质而言,孔子宗教观旨在实现人生的意义和庄严。为此,孔子一方面削弱天命的力量,将人从当时神权的普遍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外加于人的他律转化为内在于人心的自觉。另一方面,他又通过"生养死祭"的"孝道"将社会伦理神圣化,使人在自觉践行神圣伦理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这样,在"神圣"光环的照耀下,人生不仅具有了现实意义,而且也获得了终极的关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这种温情脉脉中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114.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先秦儒家对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理清忧患意识的源头,以及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之关系,有助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5.
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思想。《论语》正是孔子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诸方面总结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利于深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6.
王德成 《管子学刊》2007,(1):125-126
《孔子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今本《孔子家语》作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附有王肃序和《后续》.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三国魏王肃注《孔子家语》所附汉孔安国后序说:"《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  相似文献   
117.
孔子与孟子以周朝礼乐制度为社会理想,以道德自律、道德教化为改造社会的手段,而缺乏对社会现实及人性现实的冷峻的思考,从而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为现实政治所接纳。但救世济民这种根源于儒家思想深层的理念,必然要求后来的儒者强化儒学的现实性与在政治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荀子“法后王”就是对儒学发展要求的一个切实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王”毫无疑义地指“当今之王”或“近世之王”,亦即那些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变法自强的帝王,荀子探索出了儒学与政治的契合点,并由此开辟了通向政治实践的巷道。  相似文献   
118.
乔清举 《周易研究》2007,2(6):76-83
隐遁或归隐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奇葩。通常都是把隐遁与老庄联系在一起,其实,隐遁行为产生于儒、道思想形成之前,无所谓属于道家或者儒家。传说的最早的隐遁者是许由、务光、巢父,乃是庄子的创造;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隐遁者是稍晚的有殷周之际的箕子、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对于他们的归隐思想,儒家和道家各自作了不同的解释。儒家的归隐思想有三个要素:守志、待时、致命,其必要条件是与政治的联系。守道而不惜其身是儒家的重要特征;道家的归隐思想则是守身,坚守心灵的自由。道家主要是以庄子论,老子与庄子又有不同。《周易》经传中的归隐思想是儒家性质的。  相似文献   
119.
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孔子讲"吾党之直者"如此,直者是父子互隐,而孔子则不能简单认为是直者,孔子应是礼者;直者有优点,也有缺点,"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孔子主张由直而进至礼."吾党"是鲁国当时社会现实如此,但孔子还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即虽然孔子认为鲁国多少比齐国好,但鲁国也不是完美的,鲁国也应进一步改进,进至完美(道)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简单地维护现实,也努力批判现实.  相似文献   
120.
该文以《孔子家语》为文本,对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进行研究。讨论的问题有:《孔子家语》一书的性质,孔子论类型差异与孔子论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