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论语》:一种可能的情感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面对三代经礼文化日益衰颓的社会情势时,孔子开始向人之内在情感领域发掘道德实践的理据。这种发掘,一方面使他实现了对传统礼乐的改造,一方面则凿通了经由内在真实情感的抉发而走向儒家性情论伦理思想的义理道路。这种人本主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诉求,渗透于孔子诠释道德要目与道德行为、论《诗》、论乐的诸多言论之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语》是一部未言“情”字(“情感”义)而又处处关“情”的著作。  相似文献   
92.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相似文献   
93.
孔子毕生以创建“仁学”伦理文化、丰富和发展传统周礼为己任 ,未将思考和阐发当时的法和“法制”问题作为自己主要的人生目标。政法不分的专制统治模式使他的“为政以德”主张合乎逻辑地具有“为政以法”(“为政以刑”)的特质 ,“为政以德”也合乎逻辑地含有“为法以德”的思想。从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特性和《论语》看 ,孔子不仅不“轻法”,而且对法和“法制”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94.
今年是世纪伟人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以最真挚的感情,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表达最诚挚的怀念。我们天主教界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对邓小平怀着无限深厚的情谊。 邓小平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当之无愧是新时期宗教工作的推动者和总设计师。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犹如一声惊雷,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创了新的理论,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新时期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确立了重要航标。  相似文献   
95.
本文从当代科学发展与道德衰落相伴而生的现象入手,阐释了中西哲学的异同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指出中西哲学的经典范式是相通的。一方面,孔子的言论是由其弟子记录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也是由其最杰出的学生柏拉图记录的;另一方面,关于德性、学问以及知识获取方式问题,孔子启迪下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了相通的处理方式,是双方的共同遗产。作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德性的知识,即将德性作为其本质内容的知识;二是作为德性本身本质部分的知识。孔子的知识属于后一种类型,因而他拥有和柏拉图相同的德性概念。  相似文献   
96.
在《论语》中既有孔子对出仕问题的一般化探讨,也记载了很多孔子及其弟子在出仕问题上的具体表现。《论语.阳货》篇保留了三次有关孔子具体出仕行为的记载,孔子在这三次具体的事件上表现出了非常不同的态度,并且在子路质疑时,孔子也没有明确给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因此,后世学者在解释这些事件时大费周章。但在这些解释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确的历史演变过程,即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学者对孔子在此类事件上的解释尚显平实,而在魏晋、特别是宋以后,将孔子圣化和神化成为经典阐释的惯常做法,这一点在佛教界的《论语》诠释和李贽这个所谓儒学异端的诠释中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7.
孔子的音乐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相一致。首先,孔子继承西周礼乐相辅的传统,通过对乐的规范达到恢复周礼的目的。其次,孔子将“仁”的内涵也扩展到乐之内。在孔子的逻辑中,乐中包含着人的本然情感,而这一本然中又蕴含着成“仁”的感性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8.
孔子重史的思想性格,对传统史学的形成,或者说中国史学的儒家化,关系深远。《春秋》与《论语》是理解这种关系的基本文献。撇开《左传》不论,《春秋》经的编年体裁,及寓褒贬于其中的修辞方式,构成史学的基本坯胎。而《论语》对三代事迹与礼制的评点,则赋予历史以灵魂,直接塑造了《史》《汉》的精神基调。然而,理解传统史学的成就与特质,不能停留在具体经验层面的论述上,还要揭示它背后的形上学观念。其中,时与名是两个重要的观念。时与时序、世代相联结,奠定了有统绪的知识模式;而名则让观念从经验中超越出来,形成一种既存在历史之中,又超越历史之上的价值体系。时使历史成为知识,名则赋与历史以道德。具体的历史评判或会调节,但历史的大事业不会动摇。  相似文献   
99.
书讯     
《孔子回家——海归读〈论语〉》,周炽成著,东方出版社2010年出版。周炽成的《孔子回家——海归读〈论语〉》乃针对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而作。李说丧家,周说回家(回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与逐句解释《论语》的书不同,本书是对《论语》的通解。上篇《论语》古今谈叙说它在中国和海外的影响,讨论它成为经的时间,并对  相似文献   
100.
群己伦理是儒学的重要议题,以本源之本与本末之本为例,孔子相对重视整体的倾向使之更多地与本源之本相关,而孟子相对重视个体的倾向使之更多地与本末之本相关。孔孟在此有所差异,孔子立场的合理性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