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桑吉 《法音》2013,(1):11
本刊讯2012年12月21日,湖北襄阳道安大师诞辰1700周年庆典暨广德寺大雄宝殿全堂佛像开光法会在襄阳广德寺隆重举行。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正慈法师、副会长隆醒法师、圣君法师、彻慧法师、心继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妙侠法师,湖北省民宗委副主任邓汉光,襄阳市委统战部部长李跃华,襄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  相似文献   
52.
关于养德与养生的关系,我国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只重养生而轻养德,养生是难以如愿的。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两干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与孔子仁者寿之说如出一辙。《论语》中提到一件事,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子曰:"君子不忧  相似文献   
53.
54.
孟子和荀子在运用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方面,表 现出了不同的治学风格,如孟子重师承,荀子重吸收、运用和发展。他们学风的不同,有主 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讲,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处于不同的学术氛围之中,并 有着不同的学术渊源;从主观方面讲,二人的个性差异,学术思想的不同,对孔子推崇程度 的不同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55.
马王堆帛书《易》的发现 ,对于孔子与易 ,以及易之经传研究 ,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讨论了四个问题 :(1 )帛书《易》文之内容及其抄写年代 ;(2 )孔子作“十翼”问题 ;(3 )《易》中“子曰”问题 ;(4)孔子对《易》辞之新诠释 ;(5 )孔子之“神道设教”观  相似文献   
56.
王健 《学海》2003,(4):49-55
《尚书》名称的真实意义是 :上古流传下来的、受到儒家特别是孔子尊崇的、记载古代贤王明君事迹的典籍。从《尚书》人物与儒家宣扬人物的一致性可知 ,周初以来就存在一个从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公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天命的传承系统 ,道统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孔子、子思、孟子到司马迁继承并总结这一政治传承系统 ,其思想源自于《尚书》等政治典籍中。大统一时代的汉代儒学结束了战国以来各自纷争的局面 ,以顺应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的需要 ,这与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是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57.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认真研究和剖析孔子经济思想对近代科技的影响,撷取其精华,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8.
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有 :“知命畏天”的生态伦理意识、“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59.
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火神(道教称为火德真君)诞辰。2011年7月23日,正值火神诞辰,位于北京地安门外的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隆重举行火神诞辰祈福法会。当天,庙内仙乐飘飘,瑞气呈祥。中国道教协会的各位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名山宫观的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约200名嘉宾齐集古观,共贺火神圣诞。火神诞辰祈福法会开始前先举行了庆典仪  相似文献   
60.
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古道众多,但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有东西两条重要之南北交通线",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此观点。春秋末发源于鲁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兴盛于齐,既而在西汉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显学。这一过程背后有很多因素,本文仅从儒学传播的地理途径——齐鲁古道入手,以孔子、孟子来往于齐鲁两地的行迹为中心,将史籍文献、历代地理变迁之大势以及迄今所存之历史遗迹等线索汇集一起,阐释齐鲁古道在"鲁学"北渐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