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仁"与"未仁"的两难选择--孔、孟、荀评管仲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孔子称管仲“如其仁”,之后的孟、荀却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后代儒者就面临诠释管仲之仁与未仁的两难选择。本文即联系诠释中所显现的问题,考察孔、孟、荀何以会给出各自不同的评价,试图还原先秦儒家面对现实管仲时所体现出的评价原则,梳理孔、孟、荀由此而展开的思维理路,并为理解先秦儒家的核心理念及运用原则提供补益。  相似文献   
182.
孔子从世间日常情感出发建构的儒家思想体系与价值意识,体现有“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一种运思方式与精神特质。由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其开展的思想脉络是:孟子把孔子信仰的一面强化了,荀子则把孔子理性的一面张扬了,他们各自从不同面向丰富了孔子原创儒学的体系,无需贬彼褒此。  相似文献   
183.
184.
方丈杀生     
寺院建在名山上,名山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夏日的一个午后,老方丈再次手托健身球带着两个弟子去寺外散步,忽见一青年女子从不远的草地上飞奔而来。嘴里还喊着“救命啊救命啊!”正在师徒三人感到意外之际,拼命奔跑的女子已经来到师徒三人的跟前。这时,两个弟子都惊得目瞪口呆——女子的身后居然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草上飞的毒蛇正紧追不舍。  相似文献   
185.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这段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孔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强调统治要“重人道”、“亲民生”,以顺应急剧变革的时代潮流。他提出了“仁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学说,这是很富有心理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6.
先秦德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仁”“义”“礼”“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7.
论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特殊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来治经学者都将经学渊源上溯到荀子,本文认为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兴起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孟子关于孔子作《春秋》说奠定了经学独尊的理论基础,孟子的某些观点有助于今文经学走向体系化,孟子改造现实的精神直接为汉代经学家所继承,孟子的许多学术观点为西汉今文经学所吸取。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贡献决不在荀子之下。  相似文献   
188.
《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子罕”,不是“孔子很少”怎么着,而是确指一个人,是春秋中叶宋国政要“司城”之官——乐氏子罕。“子罕”一条也就简明流畅,即:子罕在论及利的时候,总是能够和命和仁联系起来。子罕其人之言行恰能体现利、命、仁三者的结合与统一,体现“言利思命思仁”的特点,与孔子“见利思义”、“义之与比”的思想一致。加之乐氏子罕的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得到孔子及其弟子的褒扬而被载入《论语》。  相似文献   
189.
孔子讲“仁”是立足于“己”的。在孔子看来,要想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行仁讲让”,应当先以“我”(“己”)为原点,彰显“亲亲为大”的真性情。另外,“仁”是人最本质的特征,但凡“知人”者皆具备内省自己(“知己”)的能力;由“知人”而“知己”的过程中无不贯穿着对“仁”德的体察。在切“己”“知人”的前提下,通过“尽己”的方式最后顺利实现“行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0.
孟子让舜“窃负而逃、乐忘天下”的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舜"窃负而逃、乐忘天下"不是历史事实,实际上反映了孟子对家与国地位问题的看法。并且这也非偶然事件,而是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件,是孟子仁先义后、家先国后理论的必然结果。孟子的基本观点反映出了家与国关系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