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孔子有关经济伦理的各种论述皆以个体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为主要前提和基本出发点。从个体层面上看,他的职业价值观、以义制利观、奢俭依礼观直接源自于他本人的生存经历、生存理想和生存规则;从国家制度层面看,他的财富分配观、富国教民观则根源于他对春秋时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面相、诸侯各国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2.
孔子诗教的思想主旨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敦厚纯洁的情感提升人的理想、道德、人格、情操。敬莫大于"礼",隆礼是华夏文化的根本特色,也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援礼入仁、质重于文、和谐有序、严责僭礼构成孔子礼教的人文特质。乐莫大于"乐",人歌而和、闻韶忘味、评章韶武、与太师说乐、晚年正乐,鲜活表明孔子的音乐造诣和艺术修养。以"诗"来兴发志向,以"礼"来立身处世,以"乐"来陶冶性情,集中体现了孔子教化哲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3.
像孔子这样的民族文化导师,不能将他的世界观性质的基本思想解释为某种现代学科领域内的理论观点。他关于“文”的思想就是如此。“文”不止是与“质”相对的范畴,也不止是“内容-形式”系统中的形式。它的涵义要在“文-野之分”的意义上才能得到正确理解。“文”就是人从动物性、野蛮性、粗鄙性中升华提高所达到的文明、文雅和美的存在。这是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体系被称为“文教”的根源。因此,“礼乐”成为孔儒文教体系的主要方式。这样就决定了其文艺、美学思想“人-文-美”一体共生的性质。首先是人生的美化和艺术化,艺术的审美功能与此紧密相联,所以要求艺术文质彬彬、乐而不淫(过分)、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94.
从孔子“生平的开端”看其“仁学”思想的实践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从孔子所言“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出发 ,来看孔子卑贱的身世和自学“六艺”的艰辛 ,我们就能从这隐藏着伟大思想家思想秘密的“生平的开端”里 ,得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必然与他生命的遭遇相一致的结论。“仁学”思想的实践本质表现为 :仁者必有勇 ,仁者定无忧 ,仁者践履成 ,仁者从先进 ,仁者非天纵 ,仁者无成名 ,仁者显全德  相似文献   
95.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对孔子群体进行分析研究 ,考察这个网络的基本特征、网络中资源、信息的传递以及网络的心理基础 ,进一步阐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把孔子网络作为中国人人际网络 ,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人际网络的原型进行了研究 ,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 ,孔子群体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其次 ,孔子网络的类型主要是业缘网络和朋缘网络 ,而不是亲缘网络或地缘网络。它具有业缘与朋缘关系相转换的功能 ,能够通过对网络中的资源动用 ,实现职业地位乃至社会地位的获取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以帛书《易传》比对《论语》中关涉《周易》的章节,从而确定这些章节是属于孔子晚年所说的话。此外,从帛书《易传》所见的哲理,-显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经具有哲学家的形态。关心形而上的问题,并且对这些哲学问题有很深的体会。孔子说《易》,开辟了以义理研究《易经》的新途,亦展示了一个学术发展的转折点,即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以孔子为开山。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从社会认知研究的隐喻、情感与认知、社会情境认知、交流与认知、内隐社会认知与心理控制几个方面概述了90年代以来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并对此作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8.
99.
作为百行首善的孝道,不仅曾是"孝治天下"的治理资源,而且与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和维系密不可分。首先,孝道慎终追远的寻根意识解释了先人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家园归属感。其次,传孝的家谱、宗祠、家规、家风体系诠释了"我是谁"的现世符号家园。再次,在不朽精神和成名意识的支配下,孝道情结超越"小我"而升华为"大我"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到哪里去"的终极价值关怀。追孝、传孝、扬孝三位一体的孝道传承机制,无形地构筑起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体系中前世、现世、来世的三重意境——敬天法祖的宗教信仰、传嗣续谱的宗族观念、立身扬名的家国情怀,积淀成国人独特的心理结构和心灵寄托。探索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机理与传承密码,为新时代重塑国人共同的精神新家园提供文化基因、逻辑进路和载体支持。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