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李勇 《哲学动态》2022,(6):36-44+127
在过去十几年中,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现代性转化的一种努力,笑思、张祥龙和孙向晨等学者在汉语哲学的语境中,解释和辩护传统儒家思想中家的哲学,回应现代化的冲击。但是,这种努力面临着外部挑战和内部挑战。当代哲学中方法论上的自然主义、认识论上的多元主义和实践哲学中的个人主义,构成了家的哲学的外部挑战。而家的哲学存在的三种不同解读之间的张力则构成了内部挑战。家的哲学到底是作为一项解释的工作,用来阐释家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还是作为一项辩护的工作,用来辩护家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价值,这构成了家的哲学最大的挑战。家的哲学需要回应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222.
"政治伦理智慧"是对政治领域人伦关系及其道理悟性认识的成果,它既是一种出众的政治伦理思想,还是维持政治领域良好人伦关系应遵循的规则之艺术。老子与孔子的政治伦理智慧,有同有异。在政治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其根基都来源于天命与天人合一思想。但老子形而上为"道",孔子形而下为"仁";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上,老子开启了"无为而治"模式,孔子发展了"以德治国"模式;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指向上,两者都将"和谐"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老子把"小国寡民"视为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而孔子则将"大同世界"看成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根本上,他俩都主张民本主义,然老子倡导"愚民"政策,孔子则倡导"教化"政策;在政治伦理智慧的治术上,老子推崇"水德",实行"若水之道",孔子则推崇"中道",实行"中庸之道"。二者的政治伦理智慧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3.
224.
225.
《孔子研究》2021,(3):98-106
儒家传统理念中圣王的确立以德位兼备为前提。在今文经学视域中,孔子为圣王谱系之"集大成者",为解决孔子有德无位所导致的理论困境,儒者创设孔子素王说以圣化孔子。自汉代董仲舒后,此论与谶纬结合,广为传播。汉人又推阐孔子为汉制法说,一方面为汉家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另一方面又可使王道教化积极匡正现实政治。何休既认可孔子为汉制法,又强调此法贯于百王,使孔子制法兼具现实性与超越性维度,其普适性意涵得以充分彰显。作为制法者的孔子,亦成就其至圣地位,为万世所景仰。  相似文献   
226.
本文主要阐述了非语言交际中身势语的概念、常用身势语的种类以及身势语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227.
228.
    
金林 《天风》2003,(3):52-52
每个人都有家,然而我的家……在外面漂泊了7年,今天终于拥有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229.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这段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孔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强调统治要“重人道”、“亲民生”,以顺应急剧变革的时代潮流。他提出了“仁爱人”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学说,这是很富有心理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230.
先秦德法等学派都是在春秋战国“周文疲弊”背景下应时而起的“务为治”的政治学说。其中孔子的核心概念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孟子侧重的概念是“义”,政治理想是“王政”;荀子侧重的概念是“礼”,政治理想是“礼制”;韩非的核心概念是“法”,政治理想是“法治”。“仁”“义”“礼”“法”的变化来源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调整。孔孟荀韩四人的具体主张虽然不同,但都坚持人道实践原则一点是一致的。在此原则下“义”、“礼”特别是“法”对于前者表现出的恰是一种合理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