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自发社会比较中的威胁效应及自我平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燕  迟毓凯 《心理学报》2012,44(12):1628-1640
个体通常利用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 而比较对象的选择及其对个体自我的影响是一个内隐的过程, 研究基于选择通达理论,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个体自发比较时威胁效应的来源及其消解, 结果表明:(1)威胁效应来源于自主条件下比较对象的选择。个体在比较后的自我评价过程中激活了周围优秀人物的信息, 比较后自我评价水平降低, 引发社会比较的威胁; (2)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比较后存在威胁“泛化”现象, 不论操作任务是否与自我相关, 均会出现社会比较的威胁效应; (3)与周围优秀人物进行比较所导致的威胁效应, 可以通过自我肯定策略得以缓解, 使个体的整体自我系统重新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82.
通过实验探究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对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被试间设计。探讨公众舆论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机会解释,威胁解释)对员工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二采用2×2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管理惩戒危机情境下利益相关性(主相关,他相关)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对员工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威胁解释下被试的负性情绪更高;机会解释下的被试发生负性网络行为可能性高于威胁解释,但现实行为倾向水平均较低;员工利益主相关情境下,被试负性行为倾向更高,危机情境类型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研究表明:机会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情绪更有效;威胁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网络行为倾向更有效;员工利益主相关的危机情境会使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行为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83.
徐欣颖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17,40(2):296-302
使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将面孔刺激作为线索(实验1)和靶子(实验2)呈现,考察自我扭曲面孔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扭曲面孔为线索时,与他人扭曲、他人中性面孔产生了实验性分离,自我扭曲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量最小;自我扭曲面孔为靶子时,返回抑制消失。研究结果揭示:以自我扭曲面孔为代表的自我威胁刺激激活了威胁性自我概念,缩小了注意搜索范围,可能是导致人际紧张的潜在自我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84.
以说服和面子理论为基础,通过两个研究探讨领导者建言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相对于促进型建言,抑制型建言给领导带来的面子威胁更大,且领导者感知面子威胁在建言类型与建言采纳之间起部分的中介作用。而幽默类型与水平影响领导者感知面子威胁的程度,积极幽默水平越高,领导者感知面子威胁的程度越低,其建言采纳可能性越高。这表明领导者感知面子威胁在建言类型与建议采纳间起中介作用,幽默调节了此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85.
两个实验探索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和能动性自我肯定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一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表达性自我肯定,测量被试的自我评价水平。实验二与实验一采用相同的方法,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能动性自我肯定,之后测量自我评价水平。两个实验均发现,群际威胁组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控制组;在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自我肯定组和能动性自我肯定组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无自我肯定组。研究表明,群际威胁虽然是群体水平的感知,但会对个体水平的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通过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进行自我肯定能有效缓解群际威胁对自我评价的消极影响。自我肯定对群际威胁与自我评价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6.
采用实验法考察高自尊威胁后个体防御和消极情绪的特点,并分别考察自尊水平和自我价值权变性对自尊威胁后防御和消极情绪的不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与受到低自尊威胁的大学生被试相比,高自尊威胁后被试表现出了较高的防御和消极情绪。(2)自尊水平能够在自尊威胁和消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高自尊被试在高威胁后表现出了较高的消极情绪,而在低威胁后消极情绪较低;对于低自尊被试,无论自尊威胁程度如何,他们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消极情绪。(3)自我价值权变性能够在自尊威胁和防御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高自我价值权变性的被试在高自尊威胁后表现出了较高的防御,而低自尊威胁后防御较低;而低自我价值权变性的被试在两种威胁后都表现出了较高的防御。  相似文献   
87.
简单的难题     
人世间什么问题是最简单的呢?应该是分辨好和坏、爱和恨、善和恶吧,这不就像分辨黑和白一样容易吗。真是这样吗?未必。就在这最简单的事情上,有些人的答案往往差异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相似文献   
88.
《学海》2017,(2):83-92
新城市化下外来移民大量聚集于大都市,引发新"土客"矛盾。本文借鉴西方移民态度理论,以上海随机调查样本分析了城市居民的移民态度状况、群体差异和成因。结果发现,基于文化认同的排斥稳健而强烈,但以客观社会经济结构壁垒测量的现实利益威胁假说未得到验证。分析表明,过去和未来的利益和状况的主观判断成为影响本地居民移民态度的关键:对于新移民一代(有或无本地户籍),移民排斥主要源于其对未来生活状况的预期,而本地人的排斥受到其过去改革进程中利益受损评估的影响。文章据此提出本地人移民态度形成的"受挫怨恨"假说,在时间维度上进一步拓展了"悲观预期"假设,并呼吁加强对本地居民的移民接纳研究。  相似文献   
89.
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遭到了可重复性问题的质疑,主要表现为无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和反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究其原因,可能是受诸如刻板印象意识、领域认同和任务难度等调节变量、被试年龄、相关知识、发表偏倚、统计方法和理论误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亟须从细化调节变量、开展重复研究、选择统计方法、聚焦文化差异和探索其他变量等方面开展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0.
大量证据显示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常做出“短视行为”, 如在教育上投资较少、有较多的债务和较少的储蓄等, 而这些行为又进一步恶化其不利处境。威胁感知引发心理转变, 使得低社会经济地位者将注意力聚焦在与稀缺相关的事情上, 并具体地、情境化地对事件进行表征, 同时倾向于采取快生命史策略, 进而导致短视决策行为发生。未来研究除了更深入地探讨低社会经济地位者行为决策陷阱的多层次多水平路径机制外, 应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干预方案, 使其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科学的心理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