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总体的情感性评价。自尊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帮助个体应对威胁,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关于自尊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自尊与大脑的结构(如海马体积、前扣带回等区域的灰质体积)和功能(静息态下的默认网络活动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联结性)存在一定的关联;2)自尊调节大脑对威胁的反应,与高自尊个体相比,低自尊个体面对威胁时产生更强的防御性反应,自尊通过影响个体面对威胁时的大脑活动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威胁;3)自我评价过程涉及大脑前额叶、眶额叶、扣带回等多个脑区,自尊调节个体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总之,自尊作为个体重要的人格特质,与大脑的结构、功能以及活动状态等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尊的神经机制,加深了对自尊及其功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32.
大量运用视觉搜索范式的研究发现,在进化过程中对人类生存具有威胁的蛇会被人们更快地觉察。但已有研究采用动物(蛇)植物(花)配对搜索的方式,而很少直接采用近似的动物配对搜索。本研究选取成人大学生被试,通过视觉搜索范式和眼动追踪,对比了蛇和同为爬行类动物、却不具有进化上威胁性的蜥蜴的视觉搜索过程,以探究蛇的威胁性和动物特征相似性在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中的作用。实验1采用蛇和蜥蜴互为目标物和干扰物,发现相对于蛇,被试对蜥蜴的行为反应时更短;首次注视到达时间也更短。实验2-4分别采用黑白和线画刺激、恒定干扰物(花和青蛙)、使用自然背景材料对比蛇和蜥蜴的觉察,发现了一致的结果,即被试对蜥蜴的视觉搜索时间和行为反应时间都要快于蛇。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当两种视觉刺激材料的属性接近时,蛇在进化上的威胁性不一定导致更快的搜索时间,而刺激物的视觉特征对目标物的觉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研究探讨学习困难中学生的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研究1采用实验法诱发学习困难中学生的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阻碍学习困难中学生心理旋转任务表现的提高。研究2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中,采用问卷法测量学习困难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刻板印象威胁组被试相比于对照组的成就动机水平较低,回避失败动机较高。研究3在刻板印象威胁诱发后加入自我肯定操纵,结果发现自我肯定组被试与对照组相比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回避失败动机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4.
采用威胁信息(蛇类)和非威胁信息(龟类)为实验材料,以词汇和图片两种方式呈现,来探讨是否存在对威胁信息的记忆优势,然后添加威胁和非威胁场景以探究不同的场景启动对威胁信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对威胁信息存在记忆优势,对图片信息的记忆优于词汇信息;(2)在威胁场景下,对威胁词汇和图片信息存在记忆优势,在非威胁场景下,对威胁图片信息存在记忆优势,而对威胁和非威胁词汇的记忆无差异。  相似文献   
35.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8个递进子研究(N=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36.
早期养育经验与母子依恋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 《心理科学》2005,28(3):699-701
运用沃特期-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的相关条目,评估81名寄宿制幼儿园幼儿与母亲的依恋水平,并用自编问卷回溯幼儿三岁前的养育经验及相关基本信息。结果显示:幼儿与母亲的依恋总体上都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主要照料者非保姆的、母亲产后复工时间在三个月内的、母亲主观陪伴愿望强的、与母亲分离增多始于2岁半及以上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母子依恋总分较高;女孩、主要照料者非保姆的、母亲主观陪伴愿望强的、与母亲分离增多始于2岁半及以上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与母亲直接相关的依恋分数都较高;高年级及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一般行为倾向上表现更为积极;断奶和母亲产后复工时间在三个月内的、母亲无暇或不能全心全意陪伴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对陌生人的兴趣和接近性更强;而喂养方式、母亲实际陪伴孩子时间的多少、及早期与母亲的分离经验,未发现对各依恋指标的显著性影响。提示:早期养育中,母亲对孩子的主观感情倾向和相处质量,更有利于增进母子依恋及相关积极行为;了解孩子心理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病菌和传染病构成的选择压力导致动物进化出了身体免疫以及行为免疫反应。而人类的大脑进化促使他们发展出了最为复杂的行为免疫系统。很早开始, 我们就依赖自身的各种行为免疫反应抵抗病菌。当这些疾病抵御机制跟群体生活协同进化之后, 我们的很多社会行为和态度都具有了减少疾病感染的功能, 它们包括对外群体成员的偏见、歧视, 以及对内群体成员的从众、服从。而更高层次的文化差异比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至少部分原因是要管理与疾病感染有关的风险。本篇综述讨论了与抵御病菌威胁有关的社会行为、态度和其他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38.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价值观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与幸福感密切相关。认同自我增强价值观,即关注个人利益,可以让人体验到波动的幸福感,表现为短暂快乐和消极情绪的交替循环;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即切实关心他人利益和福祉,则可以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感,表现为一种持续的充实、和谐、宁静的状态。就作用机制而言,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的个体可能对自我威胁信息有较少的防御性反应,体验到更多的社会关系导向的情绪,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从而获得持久的幸福体验。未来的研究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考察自我超越价值观对持久幸福感的作用,系统探讨二者之间的其他潜在机制,并通过开展自我超越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39.
以甘肃省W县城某高级中学421名农村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探讨了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县城农村高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以及身份认同整合和自我肯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1)元刻板印象威胁显著降低农村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2)身份认同整合在元刻板印象威胁与学校归属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肯定有助于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学校归属感,却不能缓冲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学校归属感的消极影响,也不能通过缓冲元刻板印象威胁对身份认同整合的消极影响进而提升其学校归属感。  相似文献   
40.
男性代言女性产品的广告策略真的奏效吗?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产品代言人性别与女性消费者对该产品评价之间的关系。4个实验的结果显示,与女性代言女性产品相比,男性代言时女性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评价会显著降低。该影响是通过身份威胁感的中介实现的。此外,身份肯定对该效应存在调节作用。具体来讲,当被试受到女性身份肯定操控时,主效应会加强。本文实证研究了男性代言女性产品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基于性别认同一致性理论拓展了产品性别属性的下游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