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老法师这篇短文写得苦口婆心、痛心疾首、振聋发聩!佛教界太需要这样敢于站出来说话的老修行了!现今混进佛教的魔子魔孙正在坏我佛教,我们需要照妖镜,需要火眼金睛,良善佛子当以戒为师!  相似文献   
42.
敦煌写本S.6388是《胜鬘经》的汉文注释书,至今未被《大正藏》和《卍续藏》收录。S.6388中使用了地论宗的判教理论及《十地经论》的术语,藤枝晃认为S.6388成书于北魏延昌四年(515)至净影寺慧远(523-592)的《胜鬘经义记》成立之间的某一时间。“种性”这一术语在S.6388中被明确使用,其作者利用菩萨阶位说解释种性,算是对《地持经》的种性说的再解释。但与强调菩萨种性的《地持经》不同的是,S.6388并未限定在菩萨种性的范围之内。S.6388的作者还表示,如来藏是有为法,其体真实不变,但其用有为可变。这种解释与作为初期地论师的法上(495-580)的学说非常相似。虽说都利用了体用学说,但S.6388的作者与《大乘起信论》的关系比较疏远。  相似文献   
43.
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经>的实相论,提出"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建立"唯心但不真常"的圆教体系,把印度如来藏系经典判为别教.在经典依据上,智顗主要继承<涅槃经>的解释,如来藏最终开显为"三德秘密藏".  相似文献   
44.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5.
在日本,与其他宗派思想不同,日莲(1222-1282)的佛教思想中体现出重视现实社会的态度。日莲一方面严厉批判死后往生净土的思想,一方面重视在此娑婆世界救度众生。虽没有必要说日莲这样的思想一定是从《法华经》中受到了启发,①但日莲以"法华经的修行者"自居,强调继承常不轻菩萨的实践。②而且到了晚年,他也有了地涌菩萨中上行菩萨的觉悟。③。日莲重视现实的思想主要与他从年轻时就作为法华修行者的觉悟有很大关系,对地涌菩萨的觉悟或许可以理解为其法华修行的延续。  相似文献   
46.
笔者曾将唯识学区分为有为依与无为依唯识学两支,本文予以了详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有为依"、"无为依"二概念。并且讨论了奘传唯识对瑜伽行派唯识学本来面目的遮蔽,以及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7.
神会与宗密     
神会与宗密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但以往多认为他们的思想没有差别,因此时 常不加考察地将一方文字用来说明另一方文字。本文认为二人思想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差别更 大。文章从二人对“知”的理解、“顿悟渐修”以及“如来藏与般若”关系的角度论证了二人之间的不 同,并尝试说明了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48.
前言     
马年伊始,从北京传来了一条好消息,中央民族学院王璐先生来信说:“清代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著的藏文《圣地清凉山志》是一部关于五台山的《志》书。它可以补充和纠正以前《清凉山志》的疏漏和讹舛。花了很大力气,我已经翻译好了。希望贵会能够予以支持,出版此书。”看了这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汉、满、蒙、藏等民族的佛教信徒倾心向往的佛教圣地。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蕴藏着相当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就拿《志》书来说。  相似文献   
49.
淳法 《佛教文化》2007,(5):92-93
般若,即佛性,或如来藏。般若是认识现象的主体,是智慧的源头,是人内在的潜力。般若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没有思维形式,所以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般若是遇到色相(心理和物质的信息)才起作用的。般若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能随机应缘中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和真见。当自己的心智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及不受情绪所干扰时,般若就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那就是智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