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2.
清凉澄观认为,《华严经》所说的毗卢那如来与普贤、文殊二大菩萨都是“托事表法”,其中毗卢遮那如来为果,普贤、文殊二菩萨表因。“相对明表”展示普贤、文殊所表法门的差异:文殊表示能信、解、智、普贤表示所信、行、相、理;“相融显圆”展示普贤、文殊二圣所表法门之间的圆融以及因果之间的圆融。经过澄观的发挥,佛教界确立了对“华严三圣”的信仰和崇拜。  相似文献   
23.
周拉  班班多杰 《法音》2007,(10):43-49
三、噶举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本文以塔波噶举派的创始人塔波拉杰·索南仁青(亦名岗波巴)的名著《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以下简写《解脱庄严宝论》)[1]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根据,探讨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  相似文献   
24.
《佛教文化》1995,(5):19-21
现在来谈谈什么是祖师禅 禅定视其研究的立场和角度而有各种分类,祖师禅也是如此。什么是祖师禅呢?我是就禅定法门自身性质而讲禅定分类,也就是就祖师禅自身性质而来浅谈祖师禅的。 前面已经说过,就禅法自身性质而言,禅定能修者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修人自体。显见于外,密藏于内,显在其中,密亦在其中。能修者人,人为息色心之一体,所修者人,亦为息色心之一具。故禅定修法,总不外息法、色法、心法三门。  相似文献   
25.
(2)答释①释有禅有净土【论文】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  相似文献   
26.
王孺童 《法音》2012,(8):25-37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作为佛教界的圣物,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佛教信徒的崇拜敬奉,故有必要将佛顶骨之传承作一梳理,以正源流。一、顶骨殊胜无颏释迦牟尼佛逝世火化后所遗留之顶骨,之所以殊胜无比,除了释迦牟尼佛作为佛教创始人的身份外,其应化人间所示现出来的生理构造,也与普通凡人不同。根据佛教经论记载,佛因前世累劫修行之功德,致使今生成就之时,具备三十二大丈夫相与八十种随形好。所谓"相",指显露在外比较易于被看到之形相。所谓"好",指隐藏于内比较难于  相似文献   
27.
本文整合了哲学和禅宗佛教的概念以期界定一位美国禅宗大师关于2009年经济危机的说教的意义,对说教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禅师对现代性的批判、关于坐禅("只管打坐")体验的反思以及对佛教本体论(如来藏)的看法。本文表明禅师的说教创新性地质疑了什么是成为一个现代主体或者更一般地,什么才是历史地存在。三个方面均指出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个不同的,可能甚至相对立的回应。然而,它们都表明了时间性、历史性和存在的崭新构型。文章指出,正是这种对于主流现代主义观点的灵活把握使得禅师的说教同时具有伦理和知性有效性。文章将禅师列入尼采世系,对人文科学工作如何发展禅师的洞见做出了设想性的陈述。  相似文献   
28.
只要生灵还在喘息, 不管他出现在哪里, 释迦牟尼与他同在, 给他同情,给他怜惜。——《现观庄严论》喇嘛一词是藏传佛教中最容易混淆的术语之一,对其全面认识显得很重要。由于曾一度对喇嘛一词有过极其模糊的认识,故其使用范围十分宽泛。已故藏学李安宅教授对此曾发表了一段很好的议论,“西藏的佛教,过去外人(藏外之人)称为喇嘛教,其实喇嘛本非教名,乃是教内最高的僧侣。若以教中有名为喇嘛者便称喇嘛教。  相似文献   
29.
牛宏 《宗教学研究》2004,(4):148-150
内容提要:<大乘密严经>属于大乘瑜伽系的经典之一,此经尤其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做出了颇具个性的阐述,提出了阿赖耶识"性恒明洁"的思想和"藏即阿赖耶识"的说法,在唯识学说中别局一格.本文依照<大乘密严经>中各品的论述,对有关"阿赖耶识"的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其思想特性的表现及影响.  相似文献   
30.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