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0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37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这一口号,是在1986年中国基督教第四届全国会议上,由两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来的。由王神荫主教宣读的常委会《工作报告》注1中,第二大段的标题是“坚持三自。 相似文献
52.
53.
由李萍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分析》,在对公民日常行为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公民日常行为的道德性状,阐释了与公民道德相关的若干论题,提出了提升公民道德的途径和方式,探赜索隐,开拓创新,可谓是目前公民道德研究方面的扛鼎之作。一严整的架构总论和第一章说明了公民日常行为调查的总体状况,概述了日常行为与公民道德的形成。这是一个必要的总体说明和概念分梳。总论介绍了中国公民行为调查的总体状况,包括研究设计、调查假设、样本特征、若干结论。经过精心调查和严密分析,本书得出了如下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基督教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功能”之课题为基础,侧重研究当今中国基督徒的伦理生活及其认同方式,以探索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定义。因为,身份认同作为宗教体系的“行动单位”,是对付特殊环境,以从地位和功能层面上解决问题的工具,是执行宗教伦理的角色。所以,对于基督教徒社会身份及其认同方式的研究,对于认识其作为信教公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认识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定位和功能的最基本路径。本文从社会定义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基督教徒的认同策略、秩序认同、双重资格认定等现象。文章认为,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可以基于中国宗教的实际经验,把对宗教制度、政教关系、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定义等层面的研究,直接转向为信教公民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个人权责、精神权利、宗教组织等方面的认同研究。 相似文献
55.
指出了医药行业对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忽视,分析了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在医药行业发展中的对应要求,强调了医药行业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并从医药行业作为社会事业的角度,提出了树立企业公民意识对提升医药事业发展境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6.
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西方公民美德传统被日益挖掘出来,作为分析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参照点。考虑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将公民美德从语义学角度拆分为公民与美德两个维度加以理解,会巧合地发现西方的公民本位传统与中国的德性传统的分殊。在中西方不同历史镜像中触摸公民与美德的原初旨意,便成为在中国语境下考察公民美德概念适用性的逻辑前提。在现代化反拨境遇下,中国的美德传统日益让位于公民实践的吁求,但由于公民理念的内在价值缺乏在社会之中的深度嵌入,致使当前中国准公民、伪公民、拟公民大量存在。公民的美德化与美德的公民化则为公民美德力量在当代中国真正发挥效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7.
58.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59.
6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呈现持续偏高的态势,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中存在的性别偏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眭别偏好需要长期努力,从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