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于淑琛 《美与时代》2014,(7):109-109
诞生于二战后的《小城之春》是一部在叙事心理及诗化表达中做的十分典型电影,整部电影仅用了四个场景,五个人物,就生动的展示了四十年代男女青年间纠结的感情故事,并通过细腻的情节设置对故事进行了完美的表达。音响、旁白、光影和道具等在影片中也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性。  相似文献   
952.
“五德终始”学说,发轫于战国,勃兴于两汉,它影响深远,从纵的方面来说,魏晋,隋唐,元明清之士都在谈论它,从横的方面来说,它神奇地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甚至文学之中,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家族中一个不该存在而事实上又已经存在的成员,它是人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不应该理解而又必须理解的知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这门学说的形成、内容、封建统治者对它的利用以及它在史学界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3.
本文通过支遁逍遥论与向秀、郭象逍遥论的比较,认为支遁逍遥论正是针对向、郭“各适性以逍遥”的观点而发,其核心内容表现在“至人之心”和“分”这两个概念中。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辨析,与向、郭逍遥论所呈现出的多元论倾向相比,可以认为支遁的逍遥论呈现出某种一元论倾向,并且同样为魏晋玄学“名教与自然”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论证。这种佛玄交融的特点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表现之一,对当时及后来佛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4.
谭静芝 《天风》2012,(10):54-56
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主耶和华开通我的耳朵,我并没有违背,也没有退后。  相似文献   
955.
杨永俊 《学海》2006,(4):203-207
自王莽禅汉开始,九锡礼是封建时代禅让政治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九锡礼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九命之仪,然而两者之间在内容、形式与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无法等同。九锡礼是王莽托古改制的产物,它为王权禅代起着礼仪上的文饰作用。  相似文献   
956.
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病分阴证和阳证为纲辨治,不但有是充分的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而且符合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从中风病简化辨证的必要性,中风病阴阳辨证的发展,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属性可从阴阳两方面认识,中风病阴阳为纲辨证方法符合哲学否定之否定定律4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57.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不仅精通医术,也是把理学思想融合于医学的杰出代表.他认为"通天地人曰儒,医家者流岂止治疾而已!当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是为医工'之语."[1]故其以"天地之理"创"医学三论".其名作<格致余论>中始终贯穿着他这种以"天地之理"认识事物与研究事物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我们认为可分三个层次探究.  相似文献   
958.
西医——中医挥之不去的他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西医的论证是医学哲学与医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后现代哲学可以为理解两种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运用后现代哲学中的“他者”观念回顾了中西医之间张力的演变,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医”未能摆脱“西医”作为“他者”的注视。并从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这种张力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59.
黄继新 《天风》2006,(21):32-35
儒家所谓“为己之学”,就是做学问的首要目的,是为了造就自己,发展自己的人格,与”为人之学”的沽名钓誉相对立。本文首先引介儒家的为己之学的思想,接着简单考察历代大儒对为己之学的发扬光大,然后,把为己之学的精神应用于基督教传道人的读经研经,指明传道人读经研经必须有正确的首要目标,就是自我修养.,就自己。只有做到这一步,传道人才有能力去造就信徒。  相似文献   
960.
赵群  曹亦薇 《应用心理学》2006,12(3):258-263
档案袋评价因能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而受到青睐,但不佳的测评信度和效度限制了其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本文对档案袋评分者信度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4位评分者对152份档案袋进行了2次等级评分,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计算评分者信度。结果表明,档案袋的评分有较高的关联性、中等偏弱的一致性和一定的稳定性,对档案袋整体水平的评分信度最高。本研究中,评分者个数为3时,对档案袋整体水平评分的概化系数和可靠性系数都在0.8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