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孙美慈 《金陵神学志》2000,(3):55-58,61
作为一位女性教牧人员,如何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圣经》中妇女在教会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女性对自身的认识,积极参与中国教会事工,在教会乃至社会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最初上帝创造女性的真正价值。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探讨的。  相似文献   
9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缠足恶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卷进了无数无辜的女性.近代以来,许多仁人杰士提出禁止缠足,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彻底摈除了缠足恶习.到了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期待着女性的权利与地位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93.
对一个女性最有害的东西,就是怨恨和内疚。前者让我们把恶毒的能量对准他人;后者则是掉转枪口,把这种负面的情绪对准了自身。你可以愤怒,然后采取行动;你也可以懊悔,然后改善自我。但是请你放弃怨恨和内疚,它们除了让女性丑陋以外,就是  相似文献   
94.
建立在阴阳和合以及女性崇拜观念基础上的女仙崇拜,成为道教独特的宗教信仰,而善良美丽、苦修不懈、道术高超的女仙形象既折射出道教女信徒的理想追求,又为后世的道教女信徒标示出可资效法的人格典范,树立了修道可成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95.
乔红霞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11,34(2):435-440
[摘 要] 军队女性心理是军事心理学和女性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话题。目前研究的焦点包括:女性军人的性别角色与特质、军队女性领导者、女性军人的婚姻与家庭、性别压力与性骚扰等。军队女性心理在研究方法上受女性主义影响坚持多元方法论,在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上与普通女性心理研究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未来军队女性心理的深层研究将日益迫切,非主流研究方法将逐渐引起关注,进一步的研究应注意军队女性心理研究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6.
海外消息     
晓望 《天风》2012,(7):62-63
英国圣公会、天主教会发布保卫传统婚姻宣言 英国的圣公会和罗马天主教会当局于2012年06月12日发布官方宣言,声明他们坚决反对政府改变婚姻法律定义的计划。声明说:"婚姻制度的独特性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人类以男性和女性存在,并且他们的结合是为了生育、互相支持和爱,这在人类历史的诸世纪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单位,  相似文献   
97.
秦际明 《哲学动态》2023,(10):85-96
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源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中的意义焦虑,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经典中所展现的思想文化传统。余敦康、景海峰、李清良等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建构中国诠释学,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将中国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揭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中国文化的建构作用。洪汉鼎、傅永军等学者则力图借助西方诠释学使中国经典中的传统思想经过哲学化后进入普遍的世界哲学,融入其所理解的现代性。二者对哲学普遍性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从20世纪所流行的现代化思潮转向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论是中国当代学术界的重要趋势。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诠释学本身不是思想表达的主要理论形式。中国话语的当代建构有赖于对文明结构的深刻把握,而诠释的技艺是促成此项思想创造的有力工具。因此,无论是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还是将中国传统经典作现代性转换,事关思想本身,而非诠释学理论所能负载的使命。中国经典诠释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思其普遍性的文明意义,是现代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8.
话语理解中的道德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语言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方面 ,它着重探讨了公众言语交际行为中话语理解的道德秩序 ,提出并阐述了“言境统一”、“言实统一”、“言人统一”、“言行统一”和“言德统一”等五项话语理解的道德公约 ,确立了公众话语理解道德秩序的雏形。  相似文献   
99.
福柯打着“我控诉”的战斗口号,否定一切善恶与人道主义;宣传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令人生畏的观点;认为人世间没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道德罗盘。围绕“生死爱欲、抒情内核、生命顶点和肉体黑箱”,通过同性恋、施虐/受虐性行为,及至可怖的艾滋病的“极限体验”来认识扑朔迷离的性本性,发现未曾感受过的性快感;向陈旧腐朽的道德观、性爱观挑战;以将传统观念中各种“邪恶的”性行为变得可以接受;推动性意识、性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通过性话语转向性科学。  相似文献   
100.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