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儒释道三教皆以“道”为根本旨归,并立足自身本位来不断融会他者,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三教合一”思潮。但“三教合一”思潮的形成并没有泯灭三教之间的差异,反而促进了三教各自话语体系的构建。寻求同一性、自觉差异性、超越同异之辨,既是“三教合一”思潮得以形成的历史经验,也是当下中国哲学话语构建的现实路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在对“哲学”保持觉解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与西方哲学进行视域融合:“求同”以为双方的深层对话提供场域;“存异”以为双方的相互激活提供可能;最终超越同异之辨,实现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82.
《圣谕广训》在有清两百余年间,流传极广,并出现了按时宣讲和大量衍生作品。其始作出于清初礼乐道统重建的需要。这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真理话语。一言蔽之,即为:儒教孝道之普世真理。十九世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对《圣谕广训》非常关注,有不少英译本和评论文章。他们多是基于基督教真理话语系统,严厉地批评《圣谕》,进而攻击儒学和华夏文明。两种真理话语之大别,正是中西冲突和两教争讼不休的源头。  相似文献   
483.
杨方桂 《美与时代》2014,(5):122-122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唐代疆域宽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纺织、染织工艺前所未有的发达。大唐服饰,雍容华贵,美不胜收。主要代表为女子服饰。  相似文献   
484.
对不同国家的女性艺术家来讲,她们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在这些差异性当中也体现着最原始的、最基础的共性。如俄罗斯女性艺术家在表现艺术作品时经常融入了夸张、大胆的风格,中国女性艺术家在表现作品的时候,其风格会更加细腻、柔和,但这差异性并不影响女性艺术家中独特的感性之美。中国和俄罗斯女艺术家都注重展现女性的地位以及女性的美态,在相关的女性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人体艺术还是摄影艺术,艺术家们都能将女性优美的形态或者独特的气质展现出来。此外,中俄女性艺术家们还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将生活的所见所闻化成一个又一个的作品,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485.
话语表现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简称DRT)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荷兰逻辑学家坎普(Hans Kamp)开创的一种动态语义学理论。DRT是一种关于自然语言的语义观,它的产生源于蒙塔古语法及其语义观。在对自然语义的解释中,格赖斯(Grice)等关联理论研究者都将常规意义从语用  相似文献   
486.
《学海》2019,(4)
在现代国家的治理叙事中,有三种受到广泛认同的正典话语,分别是精英斗争、行动者网络以及场域互动,它们围绕着各自的理论内核形成了一系列概念群、制度框架和行动伦理,进而构筑了三种迥异的环世界。通过审视这三种环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三种话语清晰地指向国家内部的不同阶层:精英斗争话语塑造了一个顶层环世界,场域互动话语构筑了一个中层环世界,而行动者网络话语则建构了一个底层环世界。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信息与智能技术将会越来越深刻地改造人类社会。技术当然不会对它所正在全面改造的世界无话可说,而是非常有可能生成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治理话语,即所谓"第四种叙事"。第四种叙事的层累同样会形成新的话语体系,进而建构起一个新的环世界。这种由数字触角感知所形成的"信息环世界",将促使所有存在者的环世界都快速向外扩张而非内卷。在此过程中,多个环世界难免会发生碰撞,同质的环世界可能在碰撞中重叠,最终实现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文明对"共在到共生"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87.
彭华 《现代哲学》2011,(6):120-124
朱熹的女性观是其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恪守儒家正统女性观,认为女性与生俱来的品质、智能与男性不同,男女有别是万物安的基础。女性应恪守贞静专一、知礼守节、服从丈夫、孝顺舅姑、勤俭持家、敦睦家人的妇德规范,加强明人伦的道德培养和接受女功教育以便宜其室家。朱熹也看到男性与女性活动领域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女性在家庭中有着独立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众多儒家仅将女性观停留于言说层面不同的是:朱熹为官之时,多次制定地方性律法,来重整儒家伦理纲常,将这些理念进行推广与传播。  相似文献   
488.
48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