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8篇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通过2个研究探索了自恋与暴力犯攻击行为的关系及机制。研究1通过问卷法(N = 498)发现, 自恋与攻击存在正相关, 特质愤怒在自恋与预谋性和冲动性攻击间的中介作用成立, 心理特权的中介作用只对预谋性攻击成立。研究2对90名暴力犯进行了行为学实验, 结果表明威胁感和负性情绪在自恋与攻击间起中介作用, 挑衅调节了上述中介作用。显性自恋者只在挑衅条件下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隐性自恋者则在挑衅和无挑衅条件下均有较强的攻击性。研究厘清了不同亚型下自恋与攻击的关系, 突出了隐性自恋的“黑暗性”, 并为罪犯矫治管理及犯罪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考察了在多重威胁框架下,价值肯定干预对女大学生在刻板印象威胁下的认知任务表现的作用,并比较了群体价值肯定和自我价值肯定的影响差异.实验1发现在群体目标刻板印象威胁下,群体价值肯定降低了受威胁个体的任务表现水平,被试在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Stroop干扰效应;实验2发现在自我目标刻板印象威胁下,群体价值肯定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63.
内隐积极联想理论(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 IPA)认为自我面孔识别以及与之伴随的自我意识激发了自我概念的积极属性, 促进了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优势, 因此通过自我概念威胁可以削弱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概念威胁以及与重要他人的比较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共同影响。实验一为自我-朋友对比实验, 10对同性好友(20名被试)在接受完自我概念威胁启动或者非威胁性启动后对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进行朝向的判断, 结果发现非威胁性启动后, 自我面孔的优势效应依然存在, 而在自我概念威胁启动后, 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消失。实验二为自我-陌生人对比实验, 另外20名被试在接受完自我概念威胁启动或者非威胁性启动后, 对自我面孔和陌生人面孔进行朝向的判断, 结果发现, 无论是自我概念威胁启动还是非威胁性启动后,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效应都依然存在。两个实验的结果均主要体现在用左手进行反应的时候。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威胁以及与重要他人的比较共同削弱自我面孔优势效应; 而左手效应的发生似乎表明了大脑右半球对自我面孔识别的主导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4.
高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01-1206
Steele和Aronson (1995)最早提出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指出这种威胁使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民族刻板印象威胁表现为个体行为表现下降并影响民族交往.民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主要机制是工作记忆受损和不认同.通过提供内群体榜样和进行非评价性测试,可以有效地减轻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未来研究要准确界定种族、族群和民族的概念,考察民族刻板印象威胁与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区别,研究不同民族的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65.
以往研究发现类别空间关系表征具有左半球激活优势,但在行为表现中是否存在对侧化的右侧化优势尚且不明确。本研究采用两个被试内实验,探讨空间记忆的行为表现是否具有右侧化优势以及这种优势是否受威胁情境的影响。实验1被试学习完一幅模拟地图中物体位置关系后进行相对位置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了显著的空间行为反应右侧化优势。实验2使被试在威胁情境中完成相同任务,发现右侧化优势消失。实验表明类别性空间记忆的行为表现具有右侧化优势,且具有情境不稳定性,这为空间记忆的偏侧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行为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66.
威胁对创造力的影响颇具热点性与争议性, 总体来看, 当前存在威胁对创造力的阻碍、促进以及两者间呈倒U型关系三种观点。但三种观点分歧的原因与内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认知与情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 认为以上分歧来自于威胁等级的不同, 创造力机制的差异及相关的中介/调节变量。未来研究可从认知与情绪干预的角度, 系统验证观点分歧的原因, 深入分析威胁与创造力的认知神经和基因等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7.
自我威胁无处不在, 以消费应对自我威胁是个体采取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自我概念的多维性、应对威胁过程中认知、情感、情绪等多因素的介入, 以及威胁源和应对行为的交叉性等原因, 当前的研究呈现出结论分散、不连贯, 甚至矛盾的情形。基于导向-路径的整合模型回顾了消费行为领域自我威胁研究的动态, 归纳出个体的多种自我威胁应对策略, 揭示了不同应对策略间的多层次交叉补偿机理, 以及自我威胁与消费行为间的多重关联方式, 并揭示出个体通过产品的全价值系统和自身的全感知系统进行自我威胁应对。基于导向-路径整合模型有助于对消费行为领域自我威胁应对研究形成整体连贯的认知, 揭示其内在规律, 并有助于理解当前环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个体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68.
对靠近运动刺激的碰撞时间(time-to-collision, TTC)估计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为了解释个体如何进行TTC估计, 研究者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生态光学理论和tau理论等, 也考察了影响TTC估计的部分因素。近年的研究通过比较个体对威胁刺激和非威胁刺激的TTC估计, 考察了刺激的情绪相关属性对TTC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比于自然非威胁刺激(如兔子等图片), 个体会低估自然威胁刺激(如蛇等图片)的TTC, 但这种TTC的低估在社会威胁刺激(如愤怒面孔图片)上有时很小甚至不显著。个体低估TTC可能存在三种原因:(1)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特异性反应; (2)威胁刺激具有较高的情绪唤醒度; (3)个体对威胁刺激具有心理距离更近和运动速度更快的知觉偏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社会威胁刺激上表现出的TTC低估效应不稳定的原因; 探索威胁刺激TTC估计中的自主生理反应和神经机制; 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威胁刺激TTC估计的研究; 在实验设计中考虑性别和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情绪Stroop效应:来自汉字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毅平  孙羽中  张杰 《心理科学》2007,30(4):778-781
通过颜色命名和词汇阅读两种作业任务,采用情绪词、中性词两类刺激材料,探索情绪Stroop效应中Stroop加工的特点和机制。结果发现:(1)两种作业任务都发现明显的情绪Stroop效应;(2)两种作业任务中情绪Stroop效应不受情绪词的抽象性影响。它说明情绪stroop效应与经典的Stroop效应是两种独立的现象,前者的加工过程是由于情绪词所产生的情绪威胁而导致反应延迟,而不是经典Stroop效应的选择性注意机制。  相似文献   
70.
群际威胁是增强消极刻板印象和偏见的重要因素, 甚至可以导致群际冲突或暴力。影响群际威胁的因素包括个体的感知与经验、群体特征、社会政策和法规等。通过改变社会分类, 模糊群际边界, 并创造群际接触的机会, 能够增加群际认同感, 降低群际威胁感, 减少群际偏见, 促进积极的群际关系。今后的研究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完善群际威胁的理论模型, 并探索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为促进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