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舒斯特曼提出来的“身体美学”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传统中国哲学和中国医学中所包含的身心一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身体观来说明身体美学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思考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身体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及其对于当前流行的美容实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2.
郑玄易学的爻辰说与律吕音声说密切相关,在汉易卦气说的易学大语境下,以爻辰图式呼应八卦卦气图式,视爻为基本单元,涵摄符示了整体天地宇宙间阴阳二气之消息,物候节气时序之更替,万物万象之生化,并令汉代经学所彰显的人文礼乐精神,所重建起的儒家礼乐形态的整体哲学文化价值系统,透过以爻辰说为代表的易学的独特语境,相当完备地传达出来,以此也赋予<周易>郑氏学以突显礼乐文化精神的全新天人之学底蕴.这一爻辰说,继京房易学之后,又一次突显了五行在易学中的显赫位置,还承载了宇宙发生演化的信息,点醒人们深切体悟无字之宇宙大<易>.  相似文献   
143.
刘彬 《周易研究》2004,(6):22-27
<易纬>的<乾凿度>和<通卦验>分别记载了两种八卦卦气思想,虽然都是关于八卦于一年中用事的学说,但二者在具体内容、卦序、所属易学流派等方面有所不同.本文即对这些方面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4.
刘彬 《管子学刊》2004,(2):66-70
本文通过对帛书<要>、<管子·五行>、<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魏相传>及<汉书·艺文志>等文献资料的考索,初步梳理了早期阴阳家的源流和一些特点,发掘了其在象数易学史上的贡献.认为,早期阴阳家出于古代史官.在史官那里,已达到了象数易学阶段,他们已有了以卦与岁时相配的"卦气"说.早期阴阳家承其做法,以六卦与"五时"相配,纳入五行,而有富有特色的"古五子"的"卦气"说.文章指出,史官是<易>之"古义"的主要掌握者,后来早期阴阳家、道家、儒家等所传习的"卦气"说等象数"古义",当皆本之于他们.  相似文献   
145.
马祖禅法,既有传统,也有创新,其特点是求佛生活化、平淡化,以心为本,强调心佛一体化。马祖在教化弟子时,根据不同机缘因材施教,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个境界开示门人。  相似文献   
146.
李虎群 《法音》2005,(7):28-32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界的一代高僧,是当时佛教改革运动的中流砥柱。他生长寒门,二岁丧父,五岁母亲改适,遂依外祖母于道庵;于十六岁出家受学,十九岁西方寺阅藏悟得般若玄旨,自此以迄五十九岁圆寂,四十余年间两次赴日,远游欧美,宏化南洋,举凡台贤禅净、法相唯识以及世间诸学,莫不以大悲之心、般若之旨统而摄之,洋洋乎成七百万言,三教九流无不旁涉。近代佛教风雨飘摇,太虚大师发大悲愿予以拯拔;力倡教理、教制和教产三大革命;而又认为住持佛教,应靠三宝,三宝之中,僧宝第一,故大师一生以建僧为务。其核心就是他的僧教育思想,有大量的著述[1],…  相似文献   
147.
《易纬·乾凿度》作为汉代《易纬》之中的首篇,集中反映了《易纬》往解与诠释《周易》的精神:一方面,其在卦气、爻辰等注《易》体例上展现着时代的痕迹;另一方面,其又有着丰富的自身特色,特别是其卦气之说对于孟、京的发挥,爻辰之说对于泰、否两卦的处理,都有着很好的研究价值.同时,通过解读《易纬》的文字,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汉易学,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8.
晚清时期是一个多灾多难、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受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佛教也同时经历着近现代化的改造过程。由于历史遗留的积弊,加上现实因素的压迫,近代中国佛教真可谓内忧外  相似文献   
149.
在历来关于《大学》之亲民与新民的争论中,朱王两家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朱子改亲为新的主要动机在于适应将《大学》义理理学化的需要,但其对于经文的诠释并不符合《大学》文本的思想内容;王阳明主张恢复《大学》古本而复新为亲,突出了亲民的实践品格,更为贴近《大学》文本的原意,却忽视了《大学》古本中客观存在的新民问题。本文主张跳出宋明理学的思维模式,直接返回到《大学》思想的古代源头去探寻新民与亲民的本来意蕴,并对于新民的内涵做出了新的解释。笔者通过考察《尚书》、《诗经》和《孟子》中的相关文献,发现在原始儒家的思想语境中,所谓新民是相对于新命而言,是新朝子民之意,并不具有性理学的意义。它作为上古思想的遗存被纳入到《大学》内圣外王新的思想体系中,但在《大学》新的思想脉络中,早期儒家经典中关于亲民、新命、新民三者关系的思想线索却变得黯而不彰了,于是导致了后来的种种不同解读,唯有回到亲民和新民思想的发源处,才能真正搞清它们自身的涵义,进而理清二者关系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0.
徐敏 《中国道教》2011,(4):53-56
李昌仁为清末著名养生家,生卒年不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自幼有出尘之志,常于释道二门寻师访道,觅玄寻理,后得遇真师指示真诀大略,再加以勤参苦悟,密修至道,八载功成。李昌仁有感于真道难闻、玄理幽深,于是将自己所悟所得整理成册,成《玄妙镜》一书,以期能为后学指迷解惑。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名为"入道真诠",详解天地生人、人能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