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6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澜(1872—1955)在他漫长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他整个一生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虽有某些变化,但他思想观念上却有着一种主导性和连续性,支配了他的言论行动。这就不能不从他的哲学思想上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42.
光祖 《佛教文化》1995,(5):41-41
高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印度高僧跋跎来到中国,孝文帝为安顿其落迹传教,在小室山阴的丛林中为之建造寺院,少林寺由此而得名。关于小林寺创建的年代,据宋代《太平寰宇记》等众多史志记载,均为北魏太和十几年(公元495年),这个建寺年代一直沿用至今。新近,学术界根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对少林寺创建的年代提出质疑,并认为少林寺应建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对此,我们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43.
公元前77年春,正逢大汉盛世。山东昌邑城内,酒肆林立,商贾如云,好一派繁荣景象。太平楼,是昌邑城内最热闹的一家酒楼。二楼临窗,一个年轻人穿着青布长衫,面容白皙俊朗,独自占了一张小桌,两碟小菜,一壶白酒。年轻人自斟自饮,不时凝神看着窗外,眉宇间,隐现忧思。窗外,柳色清新,一条小河清粼粼地穿城而过。这位年轻人姓王名吉,山东琅琊人氏。本是云阳县令,因为通经明事贤名远播,三个月前,被调到昌邑王府中担任中尉,由七品升到了五品,可谓"平步青云"。可是,昌邑王刘贺,虽然是汉  相似文献   
44.
李畴,北宋文学家,河北深州饶阳人,官至右拾遗、中书侍郎、平章事。他的宰相当得让太宗皇帝满意,在同僚中口碑也很好,并且才华横溢,著述甚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被后世合称为宋代四大书,而前三部书的主要编撰者都是他,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同时还活到72岁高龄,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其实这与他终身奉行的人生“淡、和、拙、专、护”五字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5.
褚伯玉与《太平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江 《宗教学研究》2005,1(1):15-19
本文通过对有关<太平经>在南齐流传的一条资料进行考辨,旨在说明<上清道类事相>和<南岳总胜集>关于南朝隐士褚伯玉曾读过<太平经>的记载是不可信的.因此,一些以此为据来说明<太平经>在南齐时流传情况的论著也就是站不住脚的.但是,从文献的蛛丝马迹中,似乎又让人觉得褚伯玉与<太平经>有很多关联.文章以文献梳理为线索,试图展示其中细微之处,为确定<太平经>的成书年代和了解南朝<太平经>流传情况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6.
《天风》1998,(4):46-47
上海市举行妇女公祷崇拜 3月6日(星期五)下午,上海教会的妇女们在沐恩堂举行了1998年的公祷崇拜活动。为渴求人类的和平,体现肢体互助,姊妹们纷纷前来参加,人数多达600左右。今年公祷崇拜的主题为“谁是我邻舍”。崇拜由张家敏长老主持,林维慈牧师证道。林牧师在证道中激励大家要善于关心周围人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47.
48.
常达 《中国哲学史》2023,(1):109-116
面对《礼运》中大同与小康关系的内在紧张,学者们多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进行取舍,而难以将二者的历史性与价值性统合起来。王夫之则在宋人的基础上,利用文质论的两种构造,将大同与小康的关系分为历史状态与政治法度两种层面。这一做法不仅在最大程度上弥合了大同与小康的差异,还将二者分别代表的“礼之质”与“礼之文”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社会理想——大顺,并以“仁”代“礼”成为新法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49.
传统儒学是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格物致知探求大本大源而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济世救民的圣贤情怀而选择马克思主义;从追求大同理想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0.
引言追求和谐完美,不只是现代人的理想,古人也同此心;不只是中国人的愿望,外国人也同此愿。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作有《理想国》,16世纪英国莫尔著《乌托邦》,18世纪英国欧文发起合作社运动,还有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和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人们总是在憧憬一个理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