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21.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22.
公共性:西方行政学发展的重要价值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煌  张雅勤 《学海》2007,(4):113-117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区别于私人管理的根本属性,它昭示着行政学理论的核心理念与恒常价值.而主流公共行政理论中所呈现的"管理主义"特征,造成了西方行政学"公共性"的衰微.在"宪政主义"学派的努力下,当今西方行政学的"公共性"开始觉醒和复苏.未来的西方行政学必须重新树立"公共性"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才能在"公共性"与"管理性"二元价值趋向之间实现统一与整合,走出"身份危机"的阴影.  相似文献   
923.
程倩 《学海》2007,(1):130-135
行政改革是中国全局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却存在着理论研究缺位的问题,从公开发表的大量论著看,大量作品停留在对西方既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加以原样照搬的水平。当然,西方既有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行政改革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但不能原封照搬。中国的行政学理论研究,需要从中国双重转型的具体国情出发,以中国学者的学术自觉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创新。也应看到,中国行政学界始于90年代的服务行政理论研究却是自出机杼,而且必将成为行政学理论本土化、民族化的先导。  相似文献   
924.
本文参考了大渊忍尔、小林正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和王承文等人的研究成果,以现存灵宝经(《道藏》本、敦煌抄本)所见葛玄的材料为中心,考察了灵宝经与佛教教理、上清派道经及天师道的思想关系。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925.
论理学对中国“画气”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学中以气论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而真正形成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画气说则在两宋。画气说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哲学背景,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是画气说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本文认为,理学对画学理论中气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画气说提供一个有机论的基础,在气机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学将表现对象活泼生机作为根本目的,这突出体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二是从审美体验角度,中国画学形成了“以气合气”的独特创作思想;三是在绘画艺术形式上,气势论成为一引人注意的理论,六朝时的气韵生动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26.
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评介日本中国“身体观”研究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身体观研究的三个新视野: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呈现的“身体”与作为展现场所的“身体”,并指出中国文化中身体之“内外交辉”的特质。  相似文献   
927.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以"道"、"理"、"气"、"心"为本原或本体的,随处可见,亦多为人们所看重与论究,而以"情"、以"事"为本体的,却少有人关切并予检讨.本文认为,泰州学为"情"本论.需要说明的是,"情"的本体论与"事"的本体论是相通的,就像"事"与"情"之连通而成"事情"一样,"情"的本体论又可释为"事"的本体论.如果要作区别的话,那么大体上可以说,情与理的关系,主要涉及人的精神心理结构与取向问题,"情"本论所要确认的,是情感之于理性更具本真性与至上性;事与理的关系,则涉及到存在界的结构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结构关系,"事"本论所要申明的,是事之于理更具本然性与先在性.  相似文献   
928.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929.
对中医文化属性与科学属性的片面认识及相关内容归属的混乱,导致了一些重大中医科研项目的选题错误.预设附着于传统文化外衣下的专业概念、专业理论的科学真理性所进行的实证研究不可能获得预期结果.中医学的文化研究应当梳理出其核心价值体系,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应当与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  相似文献   
930.
中国的上古文献中渗透着"天有意志"的思想,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曾经存在类似希伯来式的上帝信仰,并希望由此能把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但笔者把轴心时期《希伯来圣经》的"耶和华"形象和道家原初经典《老子》中的"天"的概念相对比,并从汉代道教正式形成时的经典《太平经》入手解读"皇天"的概念,发现《老子》中的"天"和《太平经》中的"皇天"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道教时期"天"有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人格化属性,但它依然无法违背自然之道来创世或影响"道本体"。这与《希伯来圣经》中耶和华介入历史创世、创造奇迹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中国古代的"道"与"天"及相关的概念不是希伯来式的信仰对象,其本身是非人格化的,具有无神论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