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隋唐时期,中国道教正式开始对得道成仙之依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提出了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的“道性”论。“道性”论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道教的学理化进程。它不仅对众生悟道成仙的理论根据进行了严密的论证,而且还大大简化了道教的修炼程序,把修道的重点安置在修己一  相似文献   
72.
<正>清末,有一批太监由于特殊因缘,成为道门中人,并且创立了一个道派——霍山派。其时京城内外有些寺庙道观日趋破败,而住持无力修缮,遂由太监道士接管。宝金山上的玉虚宫便是其中之一。宝金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附近。山上有玉虚宫,创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据《玉虚宫碑记》,创建人为全真龙门派道士李合仁。李道士原系太原商贾,因究心性命之学,乃出家学道。厌居城市,云游至宝金山,  相似文献   
73.
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连续的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复杂的地理空间.复杂的地理空间,使得各别体量的地域之间,自古至今存在着自然与人文的种种差异,并孕育出或显或隐、或鲜明或模糊的地域意识、地域特色.由此,研究中国历史,自当重视地理空间的差异与地域历史的过程.在中国,特别关注地理空间的学科是历史地理学;而通过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地域思维,追寻各别地域形成的历史过程,观照其共同传统,解释地域之间的差异,研究不同地域的冲突与融合,可以建立起区别于"狭义"历史学的、研究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新体系.除了历史地理学外,狭义的当今中国历史学也越来越重视"地域"研究.这样的研究,又可分别为两类:一类是揭示地域意识或地域面貌的研究,其"地域"从历时的过程看,范围并不确定,内容也在变化之中,而研究的目的,部分的在于明确"地域"由远而近的范围盈缩之变与内容因时之变;另一类关涉历史的"地域"研究,或被径称为"地域学",它致力于研究确定"地域"的时间过程与内容结构,其操作步骤或技术方法,往往是由近而远的追溯式研究.  相似文献   
74.
长寿与佛法     
佛法是出世法,长寿是世间法,哲学观点不同,一是唯心的,形而上的;一是唯物的,形而下的,我以亲身的感受把它统一了,达到实践发现真理。这种统一观点,在台湾佛门早已提出。我是在台湾南怀瑾教授的大作中学到的。我今年86岁,算不上长寿,有90岁的、100岁的。但以我的情况对比今昔,确实是健康长寿了。我在81岁以前。  相似文献   
75.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为什么《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都说张陵学道鹤鸣山中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从道教产生的社会基础说起。 众多的道教经典和史书都公认,道教形成的社会基础有三:一是黄老道学;二是神仙方士的炼丹长命之说;三是民间世俗中的原始巫觋鬼道。黄老道学是指黄帝和春秋思想家老子的思想体系,也就是把黄帝、老子的思想学说作为道教的思想理论和教旨教义,如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  相似文献   
76.
史经鹏 《法音》2014,(6):26-30
正竺道生(355?-434)是中国南北朝初期的高僧,在《大般涅槃经》传到南京之前,即倡言"一阐提亦有佛性"的佛性悉有论,被后人称为"涅槃圣"。《涅槃经》的主题之一是法身常住,那么道生的法身观是否受到此经的影响?本文将在此问题意识上重新观照道生的"法身无色"和"佛无净土"思想。对道生此二说,汤用彤先生略引经证,然仍有未尽之处[1]。兹分别论述。一道生对法身和色法的观点,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日本学者古田和弘及木村宣彰等为代  相似文献   
77.
78.
编者按     
《世界哲学》2012,(6):5
<正>编者按: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发展,近年来现代性问题已成为中国哲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美国德保大学(DePaul University,芝加哥)哲学  相似文献   
79.
<正>岁月不居,踵事增华。新世纪的阳光已普照十年,2010年的春风今又扑面而来!虎年伊始,《心理科学》组成了新一届编委会。感谢中国心理学会对我的信任,委我继任它的新一届主编。虽与荣有焉,但感到更多的是压力与惶恐!  相似文献   
80.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子实(马坚教授的别号)归真已经十周年了。我,他的老同学,一直忘不了他在五十七年前,病中写给我的这两句话。1931年9月初,包括子实在内的“中国第一届留埃学生团”的行期已经确定,子实忽然在故乡沙甸病倒了。他怕错过行期,失去良机而心焦如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